一动不如一静的成语故事

拼音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
基本解释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,还是不做为好。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出处宋 张端义《贵耳集》上卷:“孝宗幸天竺及灵隐,有辉僧相随。见飞来峰,问辉曰:‘既是飞来,如何不飞去?’对曰:‘一动不如一静。’”
一动不如一静的典故
南宋时期,宋孝宗到西湖游玩看到飞来峰就问随他游玩的和尚僧端其由来,僧端把当年印度僧人验证飞来峰原本是西天灵鹫山的典故说了一遍。孝宗问为什么不再飞走呢?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:“谚语不是有‘一动不如一静’吗?”孝宗认为言之有理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一动不如一静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有风有化 | 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闺塾》:“论《六经》,《诗经》最葩,闺门内许多风雅……有风有化,宜室宜家。” |
不识之无 | 唐 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 |
先发制人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项籍传》:“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” |
白面书生 | 《宋书 沈庆之传》:“陛下今欲伐国,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,事何有济?” |
渺无音讯 | 吴运铎《把一切献给党 新任务》:“太阳下了山,同志们打起灯笼火把,披开一丛丛的荒草搜寻,炮弹还是渺无音讯。” |
做张做致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1回:“沈琼枝看那两个妇人时,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光景,一个十七八岁,乔素打扮,做张做致的。” |
见微知著 |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圣人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,故见象箸而怖,知天下不足也。” |
博洽多闻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杜林传》:“林从竦受学,博洽多闻,时称通儒。” |
急公好义 | 清 钱谦益《钱牧斋尺牍》:“使急公好义者信从,而吝啬顾钱者不得不听。” |
治乱存亡 | 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察微》:“治乱存亡,则不然,如可知,如可不知;如可见,如可不见。故智士贤者,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。” |
革新变旧 | 《南齐书·文学传·祖冲之》:“今臣所立,易以取信。但踪核始终,大存缓密,革新变旧,有约有繁。” |
三分天下有其二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。” |
蛇盘鬼附 | 明·郎瑛《七修类稿·诗文·诗文论于肃愍是非》:“呜呼!自昔权奸将有所不利于忠勋之臣,则必内置腹心,外张羽翼,蛇盘鬼附,相与无间,而后得以逞焉。” |
纷纷攘攘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卷十八:“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,纷纷攘攘,都来城中逃难。” |
朽木不雕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,不可圬也。” |
付之东流 | 唐 高适《封丘县》诗:“生事应须南亩田,世情付与东流水。” |
金鸡独立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我是金鸡独立,要一足微长。” |
鹊返鸾回 | 宋·杨万里《谢胡子远郎中惠蒲大韶墨报以龙涎心字香》:“我无鹊返鸾回字,我无金章玉句子。” |
小廉大法 | 《礼记·礼运》:“大臣法,小臣廉,官职相序,君臣相正,国之肥也。” |
谷父蚕母 | 宋 曾慥《类说 续仙传》:“世人厌弃五谷,地司已收其种矣,可相率祈谢谷父蚕母,当致丰穰。” |
面争庭论 | 宋·欧阳修《上范司谏书》:“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,直辞正色,面争庭论者,必范君也。” |
兴不由己 | 康濯《春种秋收》:“她姨姨倒不是个媒婆子;不过是兴不由己,有口无心地张嘴搭话。” |
装死卖活 | 高玉宝《高玉宝》第七章:“起来,别躺在炕上装死卖活的了!” |
祥云瑞气 | 明·无名氏《紫微宫》第四折:“您看这祥云瑞气,晓日和风,端的是太平佳兆也呵。” |
凤臆龙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