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谤莫若自修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
基本解释止:停止,平息;谤:指责。要阻止别人毁谤,最好的方法是修身。
出处《新唐书·魏谟传》:“谚曰:‘止寒莫若重裘,止谤莫若自修。’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,去一旦之玩好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止谤莫若自修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止谤莫若自修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通都大邑 | 唐 韩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间,而不知为备。” |
变化无方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绍传》:“曹公善用兵,变化无方,众虽小,未可轻也,不如以久持之。” |
十有八九 | 唐 杜甫《负薪行》:“土风坐男使女立,男当门户女出入。十有八九负薪归,卖薪得钱应供给。” |
拜将封侯 | 元 无名氏《暗度陈仓》第一折:“我也曾陋巷淹留,贫寒常受,红尘火,今日个拜将封侯,才得个功名成就。” |
千镒之裘,非一狐之白 | 战国·宋·墨翟《墨子·亲士》:“是故江河之水,非一源之水也;千镒之裘,非一狐之白也。” |
一丘之貉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杨恽传》:“古与今,如一丘之貉。” |
出谋献策 |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十章:“弯弯绕提出这个问题,明明是给马之悦出谋献策,眼前这个笨蛋,偏偏领会不了。” |
敷衍塞责 | 清 张集磬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:“而严令愿为恪遵,委勘几及年余,始克竣事,半属敷衍塞责。” |
穿窬之盗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阳货》:“色厉而内荏,譬诸小,其犹穿窬之盗也与!” |
矜名妒能 | 《后汉书 崔骃传》:“其达者或矜名妒能,耻策非己,舞笔奋辞,以破其义。” |
龙德在田 | 《易·干》:“‘见龙在田’,德施普也。” |
有犯无隐 | 唐·严郢《驳议吕堙》:“公有犯无隐,引经正辞。上是其言,刑为之省。” |
置于死地 | 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九地篇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而后生。” |
碎骨粉身 |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三回:“崇黑虎大怒骂曰:‘好匹夫!苏护违犯天条,有碎骨粉身之祸;你皆是反贼逆党,敢如此大胆,妄出狂言。’” |
雕章绘句 | 宋·蔡梦弼《草堂诗话》卷二:“陈无己云:学诗如学道,此岂寻常雕章绘句者之可拟哉。” |
一雕双兔 | 唐李林甫、张九龄、裴耀卿并为相,李抑扬张、裴自得,张裴二人罄折卑逊,时人窃言“一雕挟两兔”。见唐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卷下及《新唐书·李林甫传》。 |
栋榱崩折 | 清·汪琬《前明兵科右给事中吴公墓志铭》:“栋榱崩折,势莫能支。” |
投袂援戈 | 《梁书 武帝纪》:“独夫丑纵,方煽京邑。投袂援戈,克弭多难。” |
背若芒刺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回:“不意[曹操]专国弄权,擅作威福。朕每见之,背若芒刺。” |
身不由主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2回:“‘哎哟’了一声,就身不由主睡下了。” |
珠残璧碎 | |
以筳撞锺 | |
水剩山残 | 唐·杜甫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诗之五:“剩水沧江破,残山碣石开”。 |
绝妙好词 | 元·张雨《满江红·玉簪》词:“待使君绝妙好词成,须弹压。” |
澄思寂虑 | 《宣和画谱·花鸟叙论》:“乾晖常于郊居其禽鸟,每澄思寂虑,玩心其间,偶得意即命笔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