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深望重的成语故事


德深望重

拼音dé shēn wàng zhòng

基本解释德:品德;深:高;望:声望,名望。道德高尚,名望很大。多用于称颂年长与名位高的人。

出处南朝·宋·宋明帝《下庐江王玮诏》:“公若德深望重,宜膺大统;朕初平暴乱,岂敢当壁!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德深望重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德深望重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泪眼愁眉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三折:“留恋你,别无意,见据鞍上马,阁不住泪眼愁眉。”
变化无常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天下》:“忽漠无形,变化无常。”
减师半德 宋 陈善《扪虱新话 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》:“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;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,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!”
避影匿形 清 侯方域《南省试策二》:“昔人所谓非亲非故,何由习知之也。此二者已当不同观,而况于避影匿形,惟恐多此一举,为身累者乎?”
疾风劲草 《东观汉记 王霸传》:“颍川从我者皆逝,而子独留,始验疾风知劲草。”
妙趣横生 秦牧《艺海拾贝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》:“好些平常的事物,在卓越的作者笔下妙趣横生,他们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,就是运用譬喻。”
华冠丽服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三回:“又行了半日,忽见街北蹲着两全大石狮子,三间兽头大门,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,正门不开,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。”
没轻没重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69回:“那小孩子没轻没重的便说不好了,石师爷的老太太上了吊了。”
藏踪蹑迹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4回:“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,从芦苇中间,藏踪蹑迹,直到寨边,拨开鹿角,径奔中军。”
锦绣肝肠 唐 李白《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》:“兄心肝五藏,皆锦绣耶?不然,何开口成文,挥翰雾散?”
一长两短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06回:“娘娘倘有一长两短,小尼岂肯独活。”
公而忘私 汉 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”
一触即溃 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上册第一章:“奕山与奕经同样,经过轻举妄动,一触即溃、丧胆、乞降三个程序,结束了浙江军事。”
应时而生 姚华《曲海一勺》:“文章应时而生,体各有当。”
惟利是视 《晋书·温峤传》:“苏峻小子,惟利是视,残酷骄猜,权相假合。”
甜嘴蜜舌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5回:“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,我都知道啊!”
茕茕孤立 唐·柳宗元《寄许京兆孟容书》:“茕茕孤立,未有子息,荒陬中少士人女子,无与为婚。”
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诗云:'行百里者半于九十',此言末路之难也。”
朝观夕览 唐·张彦远《名画记》:“高平公进书画表曰:‘前代帝王多求遗逸,朝观夕览,收鉴于斯。”
议论英发 《续传灯录 洪英禅师》:“时会下龙象杂沓,而师议论英发,常倾四座,声名藉甚。”
决胜之机 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》:“此天赞我决胜之机也,彼必无备。”
据义履方 晋·皇甫谧《高士传·许由》:“许由,字武仲,阳城槐里人也。为人据义履方,邪席不坐,邪膳不食。”
遗惠馀泽
磨杵作针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颐养·止忧》:“人非铁石,奚堪磨杵作针;寿岂泥沙,不禁委尘入土。”
拙口钝辞 元·无名氏《倅范叔》楔子:“须贾平日拙口钝辞,犹恐应对有误,家中有一辫士,名日范雎,得与此人同行,凡事计议,万无一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