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贤任能的成语故事

拼音jǔ xián rèn néng
基本解释举:推荐,选拔。举荐贤者,任用能人。
出处《礼记 大传》:“三曰举贤,四曰使能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举贤任能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举贤任能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一吐为快 | 谌容《真真假假》:“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,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。” |
大海捞针 | 明 王錂《春芜记 定计》:“觅利如大海捞针,搅祸似干柴引火。” |
避影匿形 | 清 侯方域《南省试策二》:“昔人所谓非亲非故,何由习知之也。此二者已当不同观,而况于避影匿形,惟恐多此一举,为身累者乎?” |
零碎不全 | 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(不是零碎不全)和合乎实际(不是错觉),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。” |
逼上梁山 | 毛泽东《做革命的促进派》:“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,就是公开号召,开许多会,将起军来,‘逼上梁山’。” |
剖蚌求珠 | 《三国志 蜀书 秦宓传》:“甫欲凿石索玉,剖蚌求珠,今乃随、和炳然,有如皎日,复何疑哉!” |
骨鲠之臣 |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方今吴外困于楚,而内无骨鲠之臣,是无如我何!” |
豹头环眼 | 元 无名氏《博望烧屯》第二折:“我也不信,我豹头环眼,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。” |
威风八面 |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七章:“鄙人面奉御旨,办理‘七七’周年纪念——有人早就这样替我宣传出去了——应该是威风八面的事。” |
师出有名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下》:“师必有名。” |
临崖勒马 | 元·郑光祖《钟离春智勇定齐》第三折:“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,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。” |
朝过夕改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翟方进传》:“传不云乎,朝过夕改,君子与之,君何疑焉?” |
推轮捧毂 | 明·无名氏《精忠记·告奠》:“生不能请功受赏,推轮捧毂,拜将登坛。” |
咕咕哝哝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7回:“到了自己房中,将东西丢在一边,嘴里咕咕哝哝自言自语道:‘这个又算了个什么儿呢。’” |
仁言利博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三年》:“仁人之言,其利博哉!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。” |
不以一眚掩大德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大夫何罪?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。” |
举首奋臂 | 宋·苏轼《论积欠六事状》:“民为积欠所压,如负千钧而行。免于僵仆则幸矣;何暇举首奋臂,以营求于一饱之外哉?” |
二意三心 | 元 杨梓《豫让吞炭》第四折:“你道顺德者吉,逆天者凶,我怎肯二意三心,背义忘恩,有始无终。” |
踊跃争先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4回:“遇见善事,莫不踊跃争先,毫无小人习气,因而邻邦都以‘大人国’呼之。” |
形胜之国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秦形胜之国,带河山之险,县险千里,持戟百万。” |
一肢一节 | 鲁迅《准风月谈·感旧以后(上)》:“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,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,即使不是整个,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。” |
暮楚朝秦 | 清·张岱《陶庵梦忆·日月湖》:“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,故园亭亦聊为之。” |
粗心浮气 | 宋 陆九渊《祭吕伯恭文》:“比年以来,日觉少异,更尝差多观省,加细追维,曩昔粗心浮气,徒致参辰,岂足酬义。” |
气竭声嘶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吕无病》:“小气竭声嘶,呼而求饮。” |
一咏一觞 | 宋·辛弃疾《贺新郎·和吴明可给事安抚》词:“一咏一觞成底事,庆康宁,天赋何须药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