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的成语故事

拼音quán bù lí shǒu,qǔ bù lí kǒu
基本解释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,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。比喻只有勤学苦练,才能使功夫纯熟。
出处林雨《刀尖》: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,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不攻自破 | 唐 顾德章《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》:“是有都立庙之言,不攻而自破矣。” |
异军突起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少年欲立婴便为王,异军苍头特起。” |
情至意尽 | 唐 孔颖达疏《诗 大雅 板》:“我老夫教谏汝,其意乃款款然,情至意尽,何为汝等而未知?” |
牛渚泛月 | 《晋书·袁宏传》:“谢尚时镇牛渚,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,会宏在舫中讽咏,声既清会,辞又藻拔,遂驻听久之。” |
凛然正气 | 陶斯亮《一封终于发出的信》:“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,坦然,眉宇间凛然正气,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。” |
学贯天人 | 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》:“学贯天人,才兼文武,聪明颖悟,出口成章。” |
出乖露丑 | 元 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小姐,若真个打起官司来,出乖露丑,一发不好。” |
默默无语 | 清·荑荻散人《玉娇梨》第一回:“杨御史见苏御史词色不顺,便默默无语。” |
付诸一笑 | 清 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六回:“仲英乃恍然大悟,付诸一笑,就在高椅上坐下,问雪香道:‘耐意思要我成日成夜陪仔耐坐来里,勿许到别场花去,阿是嗄?’” |
慎终如初 | 晋·卢谨《赠刘琨》:“温温恭人,慎终如初。” |
砥节励行 | 《孔丛子·公仪》:“鲁人有公仪休者,砥节励行,乐道好古,恬于荣利,不事诸侯。” |
同声一辞 | 清·陈确《死节论》:“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,冠带之伦服膺新命!” |
街谈巷谚 | 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松相公好理学》:“公于召见时,凡民间隐情,街谈巷谚,无不率口而出,毫无隐忌,故人多尼之。” |
开弓不放箭 |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3回:“事还是竟弄破了好,还是‘开弓不放箭’,大家弄几个钱有益?” |
令出如山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3回:“果然现任县太爷一呼百诺,令出如山,只吩咐得一句,便有一个门上,带了好几个衙役,拿着铁链子,把这船上的老板、伙计一齐锁了带上岸去了。” |
山锐则不高 | 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山锐则不高,水径则不深。” |
抱打不平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十五回:“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。 |
顽铁生光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14回:“俗语道得好:运去黄金减价,时来顽铁生光。” |
蝇头微利 | 宋 苏轼《满庭芳》:“蜗角虚名,蝇头微利,算来著甚干忙。” |
戴目倾耳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“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,倾耳耳听。” |
审慎从事 | 邓小平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》:“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,很深刻,触及许多人的利益,会遇到很多的障碍,需要审慎从事。” |
涕泗交流 | 北齐 魏收《魏书 元顺传》:“顺即哽塞,涕泗交流,久而不能言,遂令换之。”宋 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二百二十五:“夏,四月,甲申,郭子仪辞还邠州,复为上言边事,至涕泗交流。” |
初度之辰 | 战国·楚·屈原《离骚》:“皇揽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。” |
穷工极态 | 明·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海淀》:“诗之穷工极态,于斯而至。” |
雀角之忿 | 《诗经·召南·行露》:“谁谓雀无角,何以穿我屋?谁谓女无家,何以速我狱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