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婚正配的成语故事

拼音míng hūn zhèng pèi
基本解释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,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。
出处元 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你小姐元是我崔文远明婚正配许与侄儿崔通的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明婚正配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明婚正配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散带衡门 | 《诗经·阵风·衡门》:“衡门之下,可以栖迟。” |
饥寒交迫 | 宋 王谠《唐语林》第一卷:“上谓曰:‘汝何为作贼?’对曰:‘饥寒交切,所以为盗。’” |
鼓角齐鸣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九回:“前面鼓角齐鸣,一彪军出,放过马谡,拦住张郃。” |
人多手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七回:“老太太屋里还罢了,太太屋里人多手杂,别人还可已,那个主儿的一伙子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,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。” |
百事无成 | 唐 刘禹锡《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》诗:“更将何面上春台,百事无成老又催。” |
推贤乐善 | 《晋书·傅玄传》:“疾恶如仇,推贤乐善,常慕季文子、仲山甫之志。” |
闷海愁山 | 元 施惠《幽闺记 三十二缨闺拜月》:“听说罢姓名家乡,这情苦意切,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,不由人不泪珠流血。” |
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朱熹注:“曾子以此三者,日省其身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其自治诚切如此,可谓得为学之本矣。” |
掇菁撷华 | 清·黄宗羲《明文案序上》:“《文选》主于修辞,一知半解文章家有偏霸也;《文粹》掇菁撷华,迹选之鼓吹;《文鉴》主于政事,意不在文。” |
出于意表 | 唐·张读《宣室志》卷四:“一夕,风月晴莹,有扣门者,出视之,见一丈夫,衣冠甚伟,仪状秀逸。乔延入与坐,谈议朗畅,出于意表。乔重之,以为人无及者。” |
人百其身 | 《诗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 |
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 | 《左传·襄公二十年》:“仲尼曰:‘志有之,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。不言谁知其志?言而无文,行而不远。’” |
知错就改 | 王朔《刘慧芳》:“我这人缺点很多,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。” |
韫玉待价 |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89回:“那明是韫玉待价之意。” |
伏首帖耳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马介甫》:“万石不言,惟伏首贴耳而泣。”何垠注:“伏首帖耳,狗畏人貌。” |
急公好施 | 清·顾炎武《歙王君墓志铭》:“君虽业盐,而孝友,急公好施,有远见,能自树。” |
惠然肯来 | 《诗经 邶风 终风》:“终风且霾,惠然肯来。” |
冠盖往来 | 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14回:“长安城中,乃冠盖往来之地。” |
四郊多垒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四郊多垒,此卿大夫之辱也。” |
流血漂卤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:“此战之于伊阙,大破二国之军,流血漂卤,斩首二十四万。” |
天假之年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天假之年,而除其害。” |
风吹马耳 | 克非《春潮急》二五:“我嘴皮都磨起茧巴,他都当成风吹马耳。” |
投杼之惑 | 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当是不逞之人,曲为口端之说,遂怀市虎之疑,乃致投杼之惑耳。” |
苫眼铺眉 | 元·秦简夫《剪发待宾》第三折:“常记着礼之用和为贵,到那里则要你折腰叉手,休学那苫眼铺眉。” |
形息名彰 | 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上德》:“故古之人,身隐而功著,形息而名彰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