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悌忠信的成语故事

拼音xiào tì zhōng xìn
基本解释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,忠于君主,取信于朋友。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。
出处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祖统制显灵救驾》:“凡遇人,只劝人以‘孝悌忠信’四字。”
孝悌忠信的典故
战国时期,梁惠王问孟子魏国以前是十分强大为什么到他当政时就被秦国欺负,孟子说他没有推行仁政,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,自然不会懂得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,怎么能抵挡住坚甲利兵的秦国呢?秦国则相反,老百姓可以通过打仗而得到实惠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孝悌忠信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事以密成 | 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” |
蹈厉之志 | 明·刘基《齐侯袭莒》:“发扬蹈厉之志,以成从简尚功之俗。” |
枝外生枝 | 清李渔《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》:“善观场者,止于前数出所见,记其人之姓名。十出以后, 皆是枝外生枝,节中长节,如遇行路之人,非止不问姓字,并形体面目,皆可不必认矣。” |
精忠报国 | 《北史 颜之仪传》:“公等备受朝恩,当尽忠报国,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!” |
泥古拘方 |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结构》:“恐以一定陈言,误泥古拘方之作者。” |
烁玉流金 | 宋·苏轼《石炭》诗:“投泥泼水愈光明,烁玉流金见精悍。” |
得失相半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全琮传》:“今分兵捕民,得失相半,岂得谓全哉?” |
克俭克勤 | 《尚书 大禹漠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 |
半半拉拉 | 朱自清《论说话的多少》:“最麻烦的是人多的时候,说得半半拉拉的,大家或者交头接耳说他们自己的私话,或者打盹儿,或者东看看西看看,轻轻敲着指头想别的,或者勉强打起精神对付着你。” |
楚歌四合 | 唐·李白《拟恨赋》:“若乃项王虎斗,白日争辉。拔山力尽,盖世心违。闻楚歌之四合,知汉卒之重围。” |
坐薪尝胆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路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 |
人稠物穰 | 元·胡用和《粉蝶儿·题金陵景》套曲:“人稠物穰景非常,真乃是鱼龙变化之乡。” |
泪迸肠绝 | 《轰天雷》第二回:“北山哭得泪迸肠绝,听了周升这话,想了一想,觉得有理。” |
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雍也》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智者动,仁者静。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 |
年高有德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8回:“只是要几个年高有德的老儿,陪我师父清坐闲叙。” |
香喉玉口 | 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偷曲》:“向绮窗深处,秘本翻誊,香喉玉口,亲将绝调教成。” |
篝灯呵冻 |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续录》:“因为简择数条,附此录之末,以不没其篝灯呵冻之劳。” |
不瞽不聋 | 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六引《慎子》逸文:“谚云:不聪不明,不能为王;不瞽不聋,不能为公。” |
兼收博采 | 宋·陆游《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》:“仁宗皇帝照知其弊,公听并观,兼收博采,无南北之异。” |
不习地土 | 《南史 王融传》:“宋弁曰:‘当是不习地土。’” |
潜濡默化 | 刘揆一《黄兴传记》:“今就湘省而论,军学界革命思想,日见发达,市民亦潜濡默化。” |
缊褐瓢箪 | 晋·陶潜《祭从弟敬远文》:“冬无缊褐,夏渴瓢箪。” |
飞砂扬砾 | 《元史·顺帝纪十》:“京师大风自北起,飞砂扬砾,白日昏暗。” |
昭聋发聩 | 《天讨·望帝<四川讨满洲檄>》:“巴县邹烈士容首起大呼,昭聋发聩,正义浃乎寰宇,回响振乎栈峡。” |
覆水不收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何进传》:“国家之事,亦何容易,覆水不可收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