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

拼音jiā yù hù xiǎo
基本解释喻:明白;晓:知道。家家都清楚;户户都知道。形容人人皆知。
出处宋 楼钥《缴郑熙等免罪》:“而遽有免罪之旨,不可以家谕户晓,必有轻议于下者。”
家喻户晓的典故
汉朝人编的一部《烈女传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,一天,她的房屋不慎失火。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,都在屋里。她冒火冲进屋去,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,可是抢出一看,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。这时,火势已猛,没法再进去了。她急得双脚直跳,捶胸大哭道:“这怎么得了呀!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?我姓梁的岂能‘户告人晓’,让人骂呢?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!……”说着,不顾一切,投身火海,最终被火烧死了。
这里的“户告人晓”是“家家互相传告,人人都知道”的意思。后来又有人写作“家至户晓”是“家家都传到,户户都知道”的意思。逐渐地,就变成今天的“家喻户晓”了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家喻户晓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忧心忡忡 | 《诗经 召南 草虫》:“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” |
毛举缕析 | 宋·张孝祥《乞改正迁谪士大夫罪名札子》:“毛举缕析,旁逮知旧,惧其不能废锢,必以赃私罪污之。” |
直扑无华 | 罗惇曧《文学源流》:“至于《易》著《文言》,词尚整饰,《书》垂《典》《诰》,尤多叶韵,群言之祖,排偶尤繁,匪日直扑无华,遂称复古也。” |
如坐春风 | 宋 朱熹《伊洛渊源录》第四卷:“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,逾月而归。语人曰:‘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。’” |
可见一斑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诸如此类,虽未得其皮毛,也略见一斑了。” |
闭合自责 | 《汉书何并传》:“诩(严诩)本以孝行为官,谓掾史为师友,有过辄闭合自责,终不大言。” |
破绽百出 | 宋 李侗《李廷平集 答问下》:“却回头看释氏之书,渐渐破绽百出。” |
不稂不莠 | 《诗经 小雅 大田》:“既坚既好,不稂不莠。”朱熹集传:“稂,童粱;莠,似苗。皆害苗之草也。” |
皈依佛法 | 李脃人《暴风雨前》:“啥都不怕,歪得像一只老虎,如今武松进门,就皈依佛法了。” |
秀外惠中 | 唐·韩愈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:“曲眉丰颊,清声而便体,秀外而惠中。” |
啧啧称赞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十回:“戴宗啧啧称赞道:‘好个留侯!’” |
穆如清风 | 《诗经 大雅 烝民》:“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。” |
鸡犬升天 | 东汉 王充《论衡 道虚》:“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,天下并闻,当时并见,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,鸡犬升天者。” |
恶衣粝食 | 宋·苏轼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:“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,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,而自为百工。” |
偷鸡不着蚀把米 |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25回:“这艄公好晦气!却不是‘偷鸡不着,反折了一把米’?” |
蔫头耷脑 |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七章:“满银蔫头耷脑走出门坎后,惊讶地看见是他的小舅子,便把罗着的腰直了一下,脸上倒显出了几分羞愧的颜色。” |
人微言贱 | 宋·曾巩《泰山祈雨文》:“吏思其繇,奔走群望,而人微言贱,不能上动。” |
趁水和泥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三卷第11章:“这母货不早不晚,来的恰好。趁水和泥,趁热打铁,捎带着把她收拾啦吧。” |
畏天爱民 | 宋·陆游《上殿札子》:“祖宗畏天爱民,子孙皆当取法。” |
倚酒三分醉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4回:“贾琏见了人,越发‘倚酒三分醉’,逞起威风来,故意要杀凤姐儿。” |
纶音佛语 | |
如埙如篪 | 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天之牖民,如埙如篪。” |
蔽美扬恶 | 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立政九败解》:“人君唯贯,听群徒比周,则群臣朋党,蔽美扬恶,然则国之情伪,不见于上。” |
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知北游》:“终日视之而不见,听之而不闻,搏之而不得也。” |
知文达礼 | 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十回:“你既这等知文达礼,晓得敬重我……便饶你性命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