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于非命的成语故事


死于非命

拼音sǐ yú fēi mìng

基本解释非命:横死。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。

出处西汉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一卷:“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,自取之也。”


死于非命的典故

战国时期,孟子的学生对人的吉凶祸福不可理解,为什么行善洁身的人会突然死去。孟子回答: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听天由命的,人必须承受天的正当的吉凶祸福。有人虽然潜心修身却死于非命,这也是正常的现象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死于非命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德音莫违 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:“德音莫为,及尔同死。”
心悦诚服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”
隔墙有耳 管仲《管子 君臣下》:“墙有耳,伏寇在侧。墙有耳者,微谋外泄之谓也。”
吁天呼地 南朝陈徐陵《檄周文》:“翊从潇湘,空竭关陇,荆梁左右,汉沔东西。吁天呼地,望伫哀救。”
崇论谹议
与世偃仰 《荀子 非相》:“与时迁徙,与世偃仰。”
轻重倒置 宋 刘安世《尽言集》:“轻重倒置,有害政体。”
打鸡骂狗 鲁迅《彷徨 肥皂》:“你今天怎么尽闹脾气,连吃饭时候也是打鸡骂狗的。”
欺硬怕软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楔子:“我从来欺硬怕软,吃苦不甘,你休只因亲事胡扑俺。”
一丘一壑 《汉书 叙传上》:“渔钓于一壑,则万物不奸其志;栖迟于一丘,则天下不易其乐。南朝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品藻》:“端委庙堂,使百官准则,臣不如亮;一丘一壑,自谓过之。”
灭私奉公 唐·元稹《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》:“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,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。”
动辄得咎 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,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
失张失智 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》:“常言‘人贫智短’,他恁地贫困,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?”
情不自堪 唐·李公佐《南柯太守传》:“生捧书悲咽,情不自堪。”
山雨欲来 郁达夫《大风圈外》:“这一种不平,怨愤,与被压迫的悲啼,以及人心跃跃山雨欲来的空气,实在还不只是一个教会学校里的舆情。”
敌王所忾 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杨伯峻注:“王之所恨怒者,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。”
无关大局 毛泽东《介绍一个合作社》:“至死不变,愿意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,肯定是有的,那也无关大局。”
急景流年 宋·晏殊《殊玉词》:“急景流年都一瞬,往事前欢,未免萦方寸。”
虫鸣螽跃 《诗经·召南·草虫》:“喓喓草虫,趯趯阜螽。”
晓行夜宿 元 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一折:“但愿你晓行夜宿无辞惮。”
大度豁达 清·许奉恩《里乘》第五卷:“公大度豁达,殊不介意。”
稀章绘句
溢美之辞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高雨农序》:“雨农遽为之序,且有溢美之辞。”
仓卒应战 毛泽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:“只有不肯退却,仓卒应战(例如硝石战斗),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,实际上是被动的。”
马肥人壮 元·无名氏《射柳棰丸》第一折:“某麾下番兵浩大,猛将英雄,马肥人壮,不时在边抢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