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骄戒躁的成语故事

拼音jiè jiāo jiè zào
基本解释戒:警惕;防备;躁:性急;警惕骄傲;防备急躁。
出处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戒骄戒躁,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戒骄戒躁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戒骄戒躁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黑天半夜 | 马烽《三年早知道》:“一个老汉说:‘黑天半夜怕什么!红星社不会有人来。’” |
前赴后继 | 艾青《光的赞歌》:“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,光荣属于前赴后继的人。” |
心平气和 | 宋 程颐《明道先生行状》:“先生每与论事,心平气和。” |
驾肩接武 | 《旧唐书·尹思贞李杰等传论》:“有唐之兴,绵历年所,骨鲠清廉之士,怀忠抱义之臣,台省之间,驾肩接武。” |
陟罚臧否 | 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” |
此风不可长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四十七回:“若到外面说了,人家就要说此风不可长了。” |
兼容并包 | 西汉 司马相如《难蜀父老》:“必将崇论闳议,创业垂统,为万世规。故驰骛乎兼容并包,而勤思乎参天贰地。” |
略高一筹 |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》:“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,以起处数语,略高一筹耳。” |
无所畏惮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田叔列传》:“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,与三公有亲属,无所畏惮。” |
梧桐一叶落 | |
嗤之以鼻 | 清 颐琐《黄绣球》第七回:“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,说于市,市人非之;请于巨绅贵族,更嗤之以鼻。” |
砺兵秣马 | 明·朱元璋《皇陵碑》:“砺兵秣马,静看颉颃。群雄自乎声教,戈矛天下铿锵。” |
百二山川 | 《全元散曲 新水令》:“随人愿、照百二山川,照百二山川,一点金星瑞云里现。” |
清心寡欲 | 元 郑廷玉《忍字记》第三折:“我奉师父法旨,着你清心寡欲,受戒持斋,不许凡心动。” |
见怪不怪,其怪自坏 | 宋·洪迈《夷坚三志·己·姜七家猪》:“畜生之言,何足为信,我已数月来知之矣。见怪不怪,其怪自坏。” |
鹪巢蚊睫 | 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下十四》:“公曰:‘天下有极细乎?’晏子对曰:‘有。东海有虫,巢于睫,再乳再飞,而不为惊。臣婴不知其名,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。’” |
蓬蓬勃勃 | 毛泽东《新民主主义的宪政》:“各学校各机关各部队的宪政促进会呀,蓬蓬勃勃,办得很好。” |
祸不旋踵 | 《北齐书 袁聿修传》:“若违忤要势,即恐祸不旋踵,虽以清白自守,犹不免请谒之累。” |
屹然不动 | 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十回:“全军却伏在营里,屹然不动。” |
袖里藏刀 | |
铲草除根 | 明·沈鲸《双珠记·协谋诬讼》:“自古道杀人见血,铲草除根。” |
匪躬之操 | 《晋书·刘隗传》:“臣亡祖先臣隗,昔荷殊宠,匪躬之操,犹存旧史,有志无时,怀恨黄泉。” |
稳稳妥妥 | 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46回:“你若打的过本月二十五日,将来稳稳妥妥是个神仙。” |
云收雨散 | 宋·周邦彦《烛影摇红》词:“当时谁会唱《阳关》。离恨天涯远。争奈云收雨散。凭阑干、东风泪满。” |
请客送礼 | 邓小平《军队整顿的任务》:“有的部队请客送礼,修建楼堂馆所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