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骊获珠的成语故事

拼音tàn lí huò zhū
基本解释骊:黑龙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记载: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潜入深水,得一颗价值千金的珠。比喻诗文写作抓住了关键。
出处《古今诗话·探骊获珠》:“四人探骊,子先获珠,所余麟角,何用!”
探骊获珠的典故
唐朝时期,诗人元稹、刘禹锡、韦楚客等到乐天家做客,大家商量各作一首《金陵怀古》。刘禹锡一气呵成做成一首。元稹等感慨地说:“四人探骊,子先获珠,所余麟角,何用!”于是大家弃笔不做诗,开始喝酒作乐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探骊获珠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明公正气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15回:“这会儿,鬼使神差,活该败露!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。” |
沉吟不决 | 三国 魏 曹操《秋胡行》:“沉吟不决,遂上升天。” |
计无所之 | 《梁书·王僧辩传》:“子仙等困蹙,计无所之,乞输郢城,身还就景。” |
方头不律 | 元·郑廷玉《金凤钗》:“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,欺侮一个老年,打扯他跳河。” |
绵里针 |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四折:“得了个纸条儿恁般绵里针,若见玉天仙怎生软厮禁?” |
沉雄古逸 | 《清史稿·王时敏传》:“与时敏砥砺画学,以董源、巨然为宗,沉雄古逸,虽青绿重色,书味盎然。” |
坦然自若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二回:“宝钗原不妄言轻动,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。”? |
无形之中 | |
雷令风行 | 清·吴炽昌《客窗闲话初集·孝女》:“雷令风行,极一时之盛。” |
其应若响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天下》:“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。” |
病入膏肓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年》:“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公曰:‘良医也。’厚为之礼而归之。” |
哗世动俗 | 宋·曾巩《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铭》:“其为人,居家孝友,遇人和易质厚,不为聪明技巧以哗世动俗。” |
冲云破雾 | |
还珠合浦 | 唐 骆宾王《上兖州刺史启》:“还珠合浦,波含远近之星。” |
盱衡厉色 | 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当此之时,公运独见之明,奋亡前之威,盱衡厉色,振扬武怒。” |
请先入瓮 | 元·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第二折:“则说老夫请先入瓮。” |
迎神赛会 | 元·杜仁杰《耍孩儿·庄家不识构阑》套曲:“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,往下觑却是人旋窝。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,又不是迎神赛社,不住的擂鼓筛锣。” |
见钱眼红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58回:“其中最易辨的,就只那双贼眼,因他见钱眼红,所以易辨。” |
置诸度外 | 郭沫若《南冠草》第一幕:“我考虑得很纯熟。我是早把生死置诸度外的。” |
以冠补履 | 《汉书·贾谊论》:“履虽鲜不如于枕,冠虽敝不以苴履。” |
扫眉才子 | 唐 王建《寄蜀中薛涛校书》诗:“扫眉才子知多少,管领春风总不如。” |
缛礼烦仪 | 明 唐顺之《与王尧衢书》:“其于尘俗奔走、缛礼烦仪之事,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。” |
槌骨沥髓 | 宋·陆九渊《与宋漕》:“贪吏并缘,侵欲无艺,槌骨沥髓,民不聊生。” |
小怯大勇 | 《东观汉记》:“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,今见大敌勇,甚可怪也。” |
以己之心,度人之腹 | 明 胡应麟《少室山房笔丛 艺林学山八》:“杨(杨慎)以朱(朱熹)忌而毁之,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!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