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

拼音lǎo mǎ shí tú
基本解释识:认得;途:路。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。比喻年纪大的人;富有经验。
出处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管仲、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返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马而随之。遂得道。”
老马识途的典故
公元前663年,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,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,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。齐军是春天出征的,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,草木变了样。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,最后迷了路,再也找不到归路;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,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。时间一长,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。情况非常危急,再不找到出路,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。管仲思索了好久,有了一个设想: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,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,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。于是他对齐桓公说:“大王,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,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,带引大军出山谷。”齐桓公同意试试看。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,解开缰绳,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。也真奇怪,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。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、最后终于走出山谷,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老马识途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风言影语 | 清·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·致赵秋舲书》:“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,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,风言影语,莫识来因,一介鲰生,何忌何惜!” |
节衣缩食 | 宋 陆游《秋获歌》:“我愿邻曲谨盖藏,缩衣节食勤耕桑。” |
采风问俗 | 清 俞蛟《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》:“采风问俗,纪载宜详;品翠题红,篇章争丽。” |
鸡声鹅斗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1回:“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,省得鸡声鹅斗,叫别人笑话。” |
舌敝耳聋 | 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舌敝耳聋,不见成功。” |
不随以止 | |
自鸣得意 | 明·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篇》:“挥策四顾;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;自鸣得意。” |
施命发号 | 南朝宋颜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》:“选贤建戚,则宅之于茂典;施命发号,必酌之于故实。” |
饮泣吞声 | 宋 王明清《玉照新志》第二卷:“怅然惨,娇魂怨,饮泣吞声。” |
田夫野老 | 《北齐书·王琳传》:“当时田夫野老,知与不知,莫不为之歔欷流泣。” |
片语只辞 | 易宗夔《〈新世说〉序》:“酷嗜临川王之书,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,自甘吻颊,非凡响所能及耳。” |
雾集云合 | 《晋书·舆服志序》:“张曜日之灵旄,骈罗列布,雾集云合者也。” |
之死不渝 | 宋·苏辙《祭亡婿文逸民文》:“女有烈志,留鞠诸孤。赋诗《柏舟》,之死不渝。” |
以升量石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缪称训》:“使尧度舜则可,使桀度尧,是犹以升量石也。” |
安其所习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艺文志》:“安其所习,毁所不见。” |
切切此布 | 毛泽东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》:“希望全体人民,一律安居乐业,切勿轻信谣言,自相惊扰。切切此布。” |
不刊之典 | 《梁书 萧子云传》:“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,文思深微,命世一出,方悬日月,不刊之典,礼乐之孝,致治所成。” |
赫赫之名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傅叚传》:“故当时无赫赫之名,吏民久而后安之。” |
香火姊妹 | 宋·罗烨《醉翁谈录·潘琼儿家最繁盛》:“儿家凡遇新郎君辈访蓬舍,曲中香火姊妹则必酬金来贺。” |
明验大效 | 宋·张琰《<洛阳名园记>序》:“后十五年,无一不如公料者,至今明验大效,与始言若符节。” |
琴瑟失调 | 《汉书 董仲书传》:“窃譬之琴瑟不调,甚者必解而更张之。” |
东讨西征 | 唐·杨炯《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》:“髫年学剑,卯岁论兵,以身许国,东讨西征。” |
沂水弦歌 | 语出《论语·先进》:“[曾点]曰:‘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’” |
猛士如云 | 朱德《赠友人》:“华北收复赖群雄,猛士如云唱大风。” |
雨沐风餐 | 宋 刘宰《石翁姥》:“人归人去我何心,雨沐风餐人自老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