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风而至的成语故事

拼音wén fēng ér zhì
基本解释一听到消息就来。形容行动迅速。
出处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21回:“舅兄只顾要将细鸟带回船去,刚才被他这阵乱叫,以致众兽闻风而至,几乎性命不保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闻风而至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闻风而至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将伯之呼 | 清·严复《浮生六记》第三卷:“余欲再至靖江,作将伯之呼。” |
鞭辟入里 | 盛宣怀《上张香帅书》:“侄忝承付托,责无旁贷,必当鞭辟入里,成一完全商办大厂,为天下创。” |
大江东去 | 宋·苏轼《赤壁怀古》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 |
蠢蠢思动 | 沙汀《困兽记》:“而这个念头,近来正又蠢蠢思动的激荡着他,叫他得不到安静。” |
龟玉毁椟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虎兕出於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 |
不复堪命 | 《后汉书 庞参传》:“重之以大军,疲之以远戍……田畴不得垦辟,禾稼不得收入,搏手因穷,无望来秋。百姓力屈,不复堪命。” |
后来之秀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范豫章谓王荆州:‘卿风流俊望,真后来之秀。’王曰:‘不有此舅,焉有甥?’” |
聊复尔耳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任诞》:“答曰:‘未能免俗,聊复尔耳!’” |
背信弃义 | 《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》:“背惠怒邻,弃信忘义。” |
焦唇干肺 | 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顺民》:“三年苦身劳力,焦唇干肺,内亲群臣,下养百姓,以来其心。” |
整齐划一 | 毛泽东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》:“纪律方面,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,消灭自由和散漫的现象。” |
遮空蔽日 | 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二十九回:“军行腾起地中尘,遮空蔽日;马走踏翻拦路草,偃土摇风。” |
理屈词穷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是故恶夫佞者”宋 朱熹集注:“子路之言,非其本意,但理屈词穷,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。” |
瞒上欺下 | 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,瞒上欺下,咱简直不是个人啦!” |
连类比事 | 明·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·子二》:“《申子》与《商君书》,皆《韩非》之类,然其连类比事,不逮《韩非》远甚。” |
恶言泼语 | 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73回:“这伊秀才又是个极柔懦的好人,在那佃房居住的人家,不肯恶言泼语,伤犯那些众人。” |
春去夏来 | |
刻不待时 | 《天雨花》第21回:“刻不待时遭大祸,叫我三人那里奔。” |
天保九如 | 《诗经 小雅 天保》:“天保定尔,以莫不兴……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” |
洁言污行 | 汉·桓宽《盐铁论·褒贤》:“文学言行,虽有伯夷之廉,不及柳下惠之贞,不过高瞻下视,洁言污行,觞酒豆肉,迁延相让,辞小取大,鸡廉狼吞。” |
鸿毛泰岱 | 郭沫若《战声集·〈归国杂吟〉之三》:“四十六年余一死,鸿毛泰岱早安排。” |
慢条厮礼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12回:“那春梅只顾不进房来,叫了半日,才慢条厮礼,推开房门进来。” |
琼堆玉砌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47回:“时炀帝与萧后才转过后殿,早望见高台上琼堆玉砌,一片洁白,异香阵阵,扑面飘来。” |
五申三令 | 前蜀·杜光庭《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》:“玉律金科,虑爽重轻之信;五申三令,渐乖训抚之宜。” |
扶老挈幼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8回:“所过州县,分毫不扰,乡村百姓,扶老挈幼,烧香罗拜迎接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