犄角之势的成语故事

拼音jī jiǎo zhī shì
基本解释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、夹击敌人的态势,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。
出处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2回:“公子元列营于左殿,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,相约为犄角之势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犄角之势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犄角之势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始终如一 | 《梁书 到洽传》:“明公儒学稽古,淳厚笃成,立身行道,终始如一。” |
至人无梦 |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五十九回:“自古至人无梦,梦境忽来,未必无兆。” |
独具慧眼 | 丰子恺《谈自己的画》:“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,独具慧眼,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。” |
白玉微瑕 | 唐 吴兢《贞观政要 公平》:“君子小过,盖白玉之微瑕;小人小善,乃铅刀之一割。” |
甜蜜动听 | |
百年大计 | 清 梁启超《论民族竞争之大势》:“数月之间,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,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。” |
好景不长 |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六章:“可惜好景不长。” |
一家老小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十回:“当日接了书信,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,带从者百余人,车百余辆,径望兖州而来。”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七卷:“你若无事退回,我自养你一家老小,如要原钱还府,也是我出。” |
惨无人道 | 杨玉如《辛亥革命先著记》:“杀伤我人民,系累我妇孺,惨无人道。” |
攀辕卧辙 | 宋 胡继宗《书言故事 仕进》:“饯去任,当攀辕卧辙。” |
恩同父母 | 唐·陈子昂《为张著作谢父官表》:“伏惟神皇陛下,恩同父母,矜照恳诚,信其赤心,实有馨竭。” |
一点半点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4回:“倘或不防,前后错了一点半点,不论真假。” |
謏言謏说 | 清·吴骞《拜经楼诗话》:“下至謏言謏说,巷议街谈,苟足以资记注而广多闻,要未必为三长之士所尽斥。” |
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 | 春秋·楚·李耳《老子》第36章:“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” |
明人不做暗事 | 元 吴昌龄《张天师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:‘明人不做那暗事’,则俺这闭月羞花绝代姿,到如今自做出自当之,妆甚的谎子!” |
呼天唤地 | 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:“回来说,汤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唤地叫痛。” |
海阔从鱼跃,天空任鸟飞 | 宋·阮阅《诗话总龟》前集引《古今诗话》:“大海从鱼跃,长空任鸟飞。” |
蛇螫断腕 | 清·钱谦益《向言下》:“蛇螫断腕,蛇穴坏堤,史臣之所以俯仰三叹者也。” |
匹夫沟渎 | 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。” |
家言邪学 | 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大略》:“流丸止于瓯臾,流言止于知者。此家言邪学所以恶儒者也。” |
语四言三 | 《群音类选 〈分钗记 计诱皮氏〉》:“为何的语四言三,平白地将人讥诮。” |
溢言虚美 | 清·方苞《书周颂清庙诗后》:“古人事君亲要于诚信,不敢溢言虚美,以滋天下后世之口实也。” |
死者相枕 | 《魏书·苻坚传》:“谢石乘胜追击,至于青冈,死者相枕。” |
全盘托出 | 元 明本述《天目中峰和尚广录》卷十六:“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,和盘托出。” |
多收并畜 | 明·李东阳《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》:“董子称王者以教化为大务,盖天下之人才风俗皆于是关焉,州庠党序多收并畜,不能当百一之选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