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船求剑的成语故事

拼音kè chuán qiú jiàn
基本解释死守教条,比喻拘泥成法,固执不知变通。
出处唐·刘知畿《史通·因习》:“夫事有贸迁,而言无变革,此所谓胶柱而调瑟,刻船以求剑也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刻船求剑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刻船求剑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 |
天各一方 | 汉 苏武《诗》:“良友远别离,各在天一方。” |
四面楚歌 | 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,曰:‘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。’”〖示例〗在这四面楚歌里,凭你怎样伶牙俐齿,也只得服从了。 ★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 |
串通一气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6回:“鸳鸯听了,便红了脸,说道:‘怪道,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!’” |
夸夸而谈 | 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一回:“进了书房门,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,知道是他已来了,进去作揖同,同坐下。” |
奉令唯谨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一回:“有此种种考察,是以小仙奉令唯谨,不敢参差。” |
不疾不徐 | 宋 黄庭坚《王纯中墓志铭》:“君调用财力,不疾不徐,劳民劝功,公私以济。” |
才薄智浅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8回:“某才薄智浅,不称其职。” |
牛头阿旁 | 《新唐书·路岩传》:“奢肆不法,俄与韦保衡同当国,二人势动天下,时目其党为‘牛头阿旁’,言如鬼阴恶可畏也。” |
苦学力文 | 《旧唐书·白居易传》:“蓦然为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,动以万数。盖苦学力文所致。” |
追根溯源 | 晓剑《本市市长无房住》:“其实,若追根溯源,他还是为了使自己更能堂堂正正地搬进市长楼,而不至于落个将前人卸磨杀驴、扫地出门的恶名。” |
扣盘扪烛 | 宋 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'日之状如铜盘。'扣盘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或告之曰:'日之光如烛。'扪烛而得其形。他日揣钥,以为日也。” |
说长论短 | 汉·崔瑗《座佑铭》:“无道人之短,无说己之长。” |
急就章 | 清·龚自珍《咏史》:“羽出颠倒司农印,幕府纵横急就章。” |
过屠门而大嚼 | 汉 桓谭《新论》:“人闻长安乐,则出门而西向笑;知肉美味,则对屠门而大嚼。” |
殊形妙状 | 宋·周邦彦《汴都赋》:“与夫沉沙栖陆,异域所至,殊形妙状,目不给视。” |
道存目击 | 庄周《庄子 田子方》:“子路曰:‘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,见之而不言,何邪?’仲尼曰:‘若夫人者,目击而道存矣,亦不可以容声矣。’” |
匡正纲纪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何敞传》:“上当匡正纲纪,下当济安元元。” |
冷眼静看 | 唐·徐夤《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》:“疾危必厌神明药,心惑多嫌正直言,冷眼静看真可笑,倾怀与说却为冤。” |
河溓海晏 | 唐·陈集源《龙龛道场铭序》:“地平天成,河溓海晏。” |
东海逝波 | 明·刘若愚《酌中志·内府衙门职掌》;“纵有真心为国、束身自好者,恐亦孤掌难鸣也。东海逝波,其奈之何哉!” |
回春之术 | |
攀今掉古 | 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更兼他腹中全无滴墨,纸上难成片语,偏好攀今掉古,卖弄才学。” |
潜身远迹 | 汉·贾逵《上书请宥刘恺》:“素行孝友,谦让洁清,让封弟宪,潜身远迹,有司不原乐善之心。” |
横无忌惮 | 郭沫若《羽书集·告国际友人书》:“这种狂暴的行为,就是未开化的蛮人都是不能做出的,而日本军部横无忌惮地,在二十世纪开明的今日,不惜一演再演地引以为快意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