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不辏,低不就的成语故事

拼音gāo bù còu,dī bù jiù
基本解释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。
出处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4卷:“所以高不辏,低不就,那些做媒的,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,也有好些不耐烦,所以亲事越迟了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高不辏,低不就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高不辏,低不就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按部就班 | 西晋 陆机《文赋》:“观古今于须臾,抚四海于一瞬。然后选义按部,考辞就班。” |
还原反本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55回:“毒蝎枉修人道行,还原反本见真形。” |
锦胸绣口 | 清·湘灵子《轩亭冤》序:“锦胸绣口,居然妙绪环生。” |
一竹竿打到底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5回:“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,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,不想半路相抛。” |
以夷伐夷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邓训传》:“议者咸以羌、胡相攻,县官之利,以夷伐夷,不宜禁护。” |
暴衣露盖 | 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鲍生谓丞相曰:‘王暴衣露盖,数使使劳苦君者,有疑君心也。’” |
借题发挥 | 王衡《郁轮袍》第二折:“我随分划几划便罢,这个原是借题发挥。” |
排沙见金 | 清·项穆《书法雅言·资学·附评》:“观其纤浓诡厉之态,犹排沙见金耳。” |
一锤子买卖 | 老舍《女店员》第二幕:“咱们哪,砂锅砸蒜,一锤子的买卖,我永远不再到这儿来!” |
云屯雾散 | 《隋书·梁叡传》:“所以周无上算,汉收下策,以其倏来忽往,云屯雾散,强则骋其犯塞,弱又不可尽除故也。” |
丽句清辞 | |
蜂拥而来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陈涉首难,豪杰蜂起。” |
落纸如飞 | 唐·刘肃《大唐新语》:“词理纵横,文笔灿烂,手不停缀,落纸如飞。” |
燕颔书生 | |
同源异流 | 明·何景明《寄粹夫》诗之一:“君就河内栖,予从关西役;同源异流止,抚事乘心迹。” |
监市履狶 | 《庄子 知北游》:“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,每下愈况。”王先谦集解引李颐曰:‘市魁履豕,履其股脚狶难肥处,故知豕肥耳。” |
滴水不羼 | 鲁迅《朝花夕拾 无常》:“对付别人要滴水不羼的公理,对自己总还不如虽在阴司里也还能够寻到一点私情。” |
沐浴膏泽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乐书》:“佚能思初,安能惟始,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,非大德谁能如斯。” |
篱壁间物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德之休明,肃慎负其楛矢;如其不尔,篱壁间物亦不可得也。” |
垂涕而道 | 邹韬奋《患难余生记》第二章:“他们垂涕而道,能这样安有不愿之理?” |
三兽渡河 | 《优婆塞戒经·三种菩提品》:“善男子,如恒河三兽俱渡:兔、马、香象。兔不至底,浮水而过;马或至底,或不至底;象则尽底。恒河水者,即是十二因缘河也。声闻渡时,犹如彼兔;缘觉渡时,犹如彼马;如来渡时,犹如香象,是故如来得名为佛。” |
云行雨洽 | 《乐府诗集 舞曲歌辞一 北齐文武舞歌》:“云行雨洽,天临地持。” |
为民除患 | 南朝·宋·刘彧《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》:“为民除患,兄弟无复多人,弥应思吊不咸,益相亲信。” |
习无不精 | 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:“自幼好武术,习无不精。” |
扬眉奋髯 | 宋·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辨误》:“徐禧无学术而口辩,扬眉奋髯,足以动人主意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