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微知着的成语故事


识微知着

拼音shí wēi zhī zhe

基本解释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。


暂未找到成语识微知着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识微知着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绳锯木断 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第十卷:“一日一钱,千日一千,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
敷衍了事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4回:“不但上宪跟前兄弟无以交代,就连着老哥们也不好看,好像我们敷衍了事,不肯出力似的。”
苦口婆心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》:“问:‘学人根思迟回,乞师曲运慈悲,开一线道。’师曰:‘遮个是老婆心。’”
得意扬扬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
罪孽深重 明 朱国祯《涌幢小品 流贼》:“上以其罪恶深重,非他盗比,磔于西市。”
伤筋动骨 元 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二折:“打的来伤筋动骨,更疼似悬头刺股。”
远水不救近火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于海,海水虽多,火必不灭矣。远水不救近火也。”
毁方瓦合 语出《礼记·儒行》:“慕贤而容众,毁方而瓦合,其宽裕有如此者。”郑玄注:“去己之大圭角,下与众人小合也。”
叮叮当当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回:“猛听得山下叮叮当当的响声,顺风吹上山来。”
不能赞一辞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
知耻近乎勇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,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。”
入境问俗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入竟而问禁,入国而问俗,入门而问讳。”
衔华佩实 南朝 梁 刘勰《文心雕龙 徵圣》:“然则圣文之雅丽,固衔华而佩实者也。”
鹿死不择音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文公十七年》:“‘鹿死不择音。’小国之事大国也,德,则其人也;不德,则其鹿也。铤而走险,急何能择?”
进退履绳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内得于中心,而外合于马志,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。”
言颠语倒 《群音类选·〈绣襦记·蝎蛇炽恶〉》:“他是老年人,言颠语倒,不可认为闻言心旆摇。”
功行圆满 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楔子:“等他功成行满,贫道再去点化他。”
穿杨贯虱 明·宋应星《天工开物·弧矢》:“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,则以巧胜也。”
融液贯通 清 秦笃辉《平书 文艺下》:“殆于圣贤之义理,心领神会,融液贯通,然后参之经史子集,以发其光华,范之规矩准绳,以密其法律,而后乃称为文。”
秉钧当轴 清 魏源《默觚下 治篇八》:“皆边塞将材而不可秉钧当轴。”又《〈淮南盐法轻本私议〉自序》:“用备秉政当轴之君子采择焉。”
济世救人 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一百一十三卷:“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,此真道者,可以济世救人。”
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 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第224卷:“鄙谚有之‘不痴不聋,不为家翁’,儿女子闺房之言,何足听也?”
乖僻邪谬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,又在千万人之下。”
同浴讥裸
吞舟漏网 清·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秦始皇》:“宽斯严,简斯定,吞舟漏网,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