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妙好辞的成语故事


绝妙好辞

拼音jué miào hǎo cí

基本解释辞:文词。指极美好的文章或文中精辟传神的词藻。

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捷悟》:“黄绢,色丝也,于字为绝。幼妇,少女也,于字为妙。外孙,女子也,于字为好。蔌臼,受辛也,于字为辞。所谓绝妙好辞也。”


绝妙好辞的典故

三国时期,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,见碑上有“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”八字问杨修是什么意思,杨修回答知道,曹操止住不让说,自己一路琢磨,走了三十里后重于猜到是“绝妙好辞”,并自认为才能不如杨修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绝妙好辞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前仆后继 唐 孙樵《祭梓潼神君文》:“跛马愠仆,前仆后踣。”
大刀阔斧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7回:“摇旗呐喊,擂鼓鸣锣,大刀阔斧,杀奔祝家庄来。”
桃之夭夭 《诗经 周南 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”毛传:“桃有华之盛者,夭夭,其少壮也。”《礼记 大学》:“诗云,‘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,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’宜其家人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”
卑躬屈膝 宋 魏了翁《鹤山文集 江陵州丛兰精舍记》:“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,虽谢安石之贤也,而犹不能免。”
铜山西崩,洛钟东应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铜山西崩,灵钟应应。”
寓情于景 《山水田园诗传·前言》:“进入写景入情、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方面,做出了新的贡献。”
目不见睫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喻老》:“臣患智之如目也,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。”
地主之谊 左丘明《左传 哀公十二年》:“子服景伯谓子贡曰:‘夫诸侯之会,事既毕矣,侯伯致礼,地主归饩,以相辞也。’”
面冷言横 高阳《清宫外史》:“格尔思表示,条约改议,外国尚有之,罪使从古未有。面冷言横。”
稗官小说 明 唐顺之《仪宾立公墓志铭》:“盖自诸史百家星官堪舆道书释经,下至稗官小说,皆能陟其津涯而发之诗歌。”
文风不动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9回:“偏生那玉坚硬非常,摔了一下,竟文风不动。”
软刀子 鲁迅《集外集拾遗·老调子已经唱完》:“我们的老调子,也就是一把软刀子。”
各执一词 巴金《春》:“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,不能断定谁是谁非。”
捐本逐末 《北史 李谔传》:“捐本逐末,流遍华壤,递相师祖,久而愈扇。”
得寸则寸 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”
打着灯笼没处寻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5回:“要错过了,打着灯笼没处寻!”
可泣可歌 清·袁枚《小仓山房尺牍》第170首:“见案上有见赐于书,哭似村诸绝,情文双至,可泣可歌。”
柳眉倒竖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五回:“那女子不听犹可,听了之话,只见她柳眉倒竖,杏眼圆睁;腮边烘两朵红云,面上现一团煞气。”
好恶乖方 明·归有光《与曹按察》:“鄙人向年为吏吴兴,虽跼蹐百里,而志在生民,与俗人好恶乖方。”
茅屋草舍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24回:“茅屋草舍,掌柜的不要见笑。”
仰屋兴嗟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一面就近再等下一科的会试,免了一番长途跋涉,不必再为筹措旅费,仰屋兴嗟。”
背约负盟 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五回:“不料后来背约负盟,移花接木,治晚生心实不甘,故今日行权娶来,求太公祖与老父母做主。”
白毫之赐 《佛藏经·了戒品》:“随顺法行,于白毫相百千亿分,不尽其一。”
抱头痛哭 清 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。”
一言订交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5回:“不想到天缘凑巧,倒在此地相会,又得彼此情同针芥,一言订交,真是难得的一桩奇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