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错就改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ī cuò jiù gǎi
基本解释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。
出处王朔《刘慧芳》:“我这人缺点很多,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。”
知错就改的典故
尚书令左雄曾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,又推荐冀州刺史冯直为将帅。冯直因分赃而犯法。周举因此上书弹劾左雄。左雄不解,就问周举为何要这样。周举列举出赵宣子支持韩厥杀自己的仆人的例子。左雄立即知错就改,原谅了周举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知错就改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道骨仙风 | 宋·程珌《喜迁莺·寿薛枢密》词:“道骨仙风,安排顿著,须是人间紫府。” |
利害得失 | 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豪杰传》第四回:“我虽然素有是志,可恨自己学问太浅,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,详详密密说将出来,感动大众,所以稽延至今,甚为憾事。” |
彻首彻尾 | 宋 朱熹《答陈安卿书》:“今此于既学适道之后却言笃信何也?恐信字彻首彻尾不可分先后。 |
搬斤播两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8卷:“如今这些贪人,拥着娇妻美妾,求田问舍,损人肥已,搬斤播两,何等肚肠!” |
挑大梁 | 金玉舟《赵匡胤》第19章:“他不再是惹事生非的公子哥,而是个有战略思想,能挑大梁的好汉了。” |
櫜弓戢戈 | 《诗经·周颂·时迈》:“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” |
长久之计 | 《战国策 赵策》:“岂非计久长,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。《汉书 元帝纪》:“东垂被虐耗之害,关中有无聊之民,非长久之计。 |
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30卷:“只不迁不贰,是甚力量,便见工夫,佛家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” |
拽耙扶犁 | 《孤本元明杂剧 东平府》第二折:“哥哥!你倒好拽耙扶犁,怎生打的他来?” |
联篇累牍 | 清 俞蛟《潮嘉风月记 丽品》:“友人周海庐与之昵,赠以诗,不啻联篇累牍。” |
深切著白 | 宋 司马光《与薛子立秀才书》:“观足下之文……深切著白,使其人果举而行之,则足下虽未得位,而泽固施于民矣。” |
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19卷:“陈辛曰:‘我正是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。’不数日,去赴选场,偕众伺候挂榜。” |
五味俱全 | 《礼记 礼运》:“五味六和,十二食,还相为质也。” |
不讳之朝 | 汉 扬雄《解嘲》:“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,处不讳之朝,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!” |
不失圭撮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律历志上》:“量多少者不失圭撮。” |
误付洪乔 | 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沉者自沉,浮者自浮,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郎。” |
肘腋之下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法正传》:“亮答曰:‘主公之在公安在,北畏曹公之疆,东惮孙权之逼,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,正当斯这时,进退狼跋。” |
险阻艰难 | 《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险阻艰难备尝之矣。” |
锋镝余生 | |
害人先害己 | 清·郭小亭《济公全传》第137回:“常言道,害人先害己,这话诚然不错,小子也是该死的。” |
连帙累牍 | 宋·文天祥《金匮歌》序:“因自撰为方剂,括为歌诗,草纸蝇字,连帙累牍,以遗其后人。” |
凭险作守 | 《南史·梁武帝纪·封梁公策》:“凭险作守,兵食兼资,风激电骇,莫不震叠。” |
打小报告 | 梁实秋《槐园梦忆》:“这时候有人向香山慈幼院的院长打小报告:‘程季淑不久要结婚了,下半年的聘书最好不要发给她。’” |
连滚带爬 | 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89回:“一点不由他自身作主,连滚带爬地跪了过来,抱住吕洞宾双腿。” |
茫然若迷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62回:“弟前日闻先生正论,因久溺其说,锢蔽已深,竟茫然若迷,莫指一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