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矣尽矣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ì yǐ jìn yǐ
基本解释至:到。矣:语气助词。尽:极点。到了极点,无以复加。
出处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有以为未始有物者,至矣尽矣,不可以加矣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至矣尽矣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至矣尽矣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多谋善虑 | 清·李渔《凰求凤·画策》:“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,何不替我筹度一番,行了这个方便也好。” |
连珠炮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4回:“高廉引了人马,急去追赶,忽听得山坡后连珠炮响,心中疑惑,便收转人马回来。” |
刚愎自用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二年》:“刚愎不仁,未肯用命。” |
去故纳新 | 南朝·梁·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以迎新年,相聚酣饮,留宿岁饭,至新年十二日,则弃之街衢,以为去故纳新也。” |
弃甲曳兵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,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” |
举国上下 | 梁启超《管子传》第六章第一节:“苟且偷惰,习焉成风,举国上下,颓然以暮气充塞之。” |
背道而驰 | 唐 柳宗元《〈杨评事文集〉后序》:“其余各探一隅,相与背驰于道者,其去弥远。” |
不可思议 | 《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》:“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。”慧远义记:“不思据心,不议就口,解脱真德,妙在情妄心言不及,是故名为不可思议。” |
先忧后喜 | 元·贾仲名《萧淑兰》第二折:“您稳放着个先忧后喜,我空怀着个有苦无甘。” |
燎发摧枯 | 《隋书·音乐志下》:“攻如燎发,战似摧枯。” |
登高自卑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 |
桂酒椒浆 | 《楚辞·九歌·东皇太一》:“蕙肴蒸兮兰藉,奠桂酒兮椒浆。”王逸注:“桂酒,切桂置酒中也;椒浆,以椒置浆中也。言己供待弥敬,乃以惠草蒸肴,芳兰为藉,进桂酒椒浆,以备五味也。” |
杀鸡骇猴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3回:“俗话说得好,叫做'杀鸡骇猴',拿鸡子宰了,那猴儿自然害怕。” |
耳闻目染 | 丛维熙《北国草》第一章:“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,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。” |
驾雾腾云 | 元 郑德辉《老君堂》第二折:“恨不的驾雾腾云,臂生两翅,飞出狱院。” |
五斗折腰 | 《晋书·陶潜传》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。” |
釜中之鱼 | 《元史 王荣祖传》:“彼小国负险自守,釜中之鱼,非久自死。” |
财竭力尽 | 汉 古永《黑龙见东莱对》:“百姓财竭力尽,愁恨感天。” |
鬼头滑脑 | 马云鹏《雁塞游击队》第十七章:“冯福合是做小买卖的,有些鬼头滑脑,对他的话不能全信。” |
持正不阿 | 明·范濂《云间据目抄》卷一:“平居议论臧贬,务持正不阿;与人交,不以盛衰为轩轾。” |
自讨没趣 | 叶圣陶《孤独》:“他立刻觉得刚才对于孩子的要求没有意思,只不过自讨没趣罢了。” |
文昭武穆 | 古代宗法制度,宗庙位次,始祖庙居中,以下父子递为昭穆,左为昭,右为穆。祭祀时,子孙也按昭穆,左右排列行礼。周文王于周为穆,文王之子武王则为昭,而武王之子成王又为穆。 |
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:“一言有父,一言无父,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,故两言之。” |
锦字回文 | |
呼应不灵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回:“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;到得后来,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