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经地义的成语故事


天经地义

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

基本解释经:道;原则;义:正理。绝对正确;不能改变的道理。比喻理所当然;不可置疑。

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


天经地义的典故

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,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。但是,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,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。这样,姬朝也有资格继位。于是,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。在这种情况下,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,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。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,郑国的淤吉、宋国的乐大心等。会上.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“礼”。游吉回答说:“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,礼就是天之经,地之义,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,大地施行的正理!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,不能改变,也不容怀疑。”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,表示—定要牢记这个道理。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,也大都表示有理。接着,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,为他提供兵卒、粮草,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。后来,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,帮助敬王恢复王位,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天经地义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恶醉强酒 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今恶死亡而乐不仁,是犹恶醉而强酒。”
精明强干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况且随带的那些司员,又都是些精明强干、久经审案的能员,那消几日,早问出许多贼款来。”
成年累月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2回:“我那家左右没甚么可惦记的,平日的没事,还在这里成年累月的闲住着,何况来招呼姑娘呢?”
以假乱真 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:“馀分闰位,谓以伪乱真耳。”
精兵勇将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4回:“现受汝宁郡都统制,手下多有精兵勇将。”
左顾右眄 宋·洪迈《夷坚丁志·奢侈报》:“信自僦一斋,好絜其衣服,左顾右眄,小不整即呼匠治之。”
安如磐石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富国》:“为名者否,为利者否,为忿者否,则国安于磐石,寿于旗翼。”
雁足留书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言天子射上林中,得雁,足有系帛书,言武等在某泽中。”
胡天胡帝 《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》:“胡然而天也!胡然而帝也!”
举踵思慕 汉·司马相如《难蜀父老》:“举踵思慕,若怙旱之望雨。”
得于心应于手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道》:“不徐不疾,得之于手而应于心,口不能言,有数存焉于其间。”
悬榻留宾 《后汉书 徐稚传》:“在郡不接宾客,惟稚来,特设一榻,去则悬之。”
肝胆披沥 汤增璧《崇侠论》:“食人之禄,不顾其患,非志士所忍出;当其发难,则亦慷慨悲歌,顾盼生姿,自谓肝胆披沥,不忘平生一诺。”
栖栖遑遑 陆士谔《续孽海花》第33回:“不过栖栖遑遑,总要一车两马,我看常肃先生去买了车马再去实行才行。”
殚见洽闻 汉 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元元本本,殚见洽闻,启发篇章,校理秘文。”
凫短鹤长 元·关汉卿《乔牌儿》套曲:“算到天明走到黑,赤紧的是衣食。凫短鹤长不能走。”
名落孙山 宋 范公偁《过庭录》:“吴人孙山,滑稽才子也。赴举他郡,乡人托以子偕往。乡人子失意,山缀榜末,先归。乡人问其子得失,山曰:‘解名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’”
避其锐气 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,此治气者也。”
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 明·无名氏《女姑姑》第二折:“你又青春,我又年少,则除是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,咱两个好歹要成了这亲事罢。”
专款专用 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九章:“上级一再强调专款专用。”
记功忘失 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夫立政之要,是以武帝舍安国于徒中,宣帝征张敞于亡命。”一本作“记功忘过”。
残膏剩馥 《新唐书 杜甫传赞》:“浑涵汪茫,千汇万状,兼古今而有之,他人不足,甫乃厌余,残膏剩馥,沾丐后人多矣。”
梳云掠月 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三折:“枉蠹了他梳云掠月,枉羞了他惜玉怜香。”
曳兵之计 郭希仁《从戎纪略》:“伯英进兵甚猛,谨防中敌曳兵之计。”
客囊羞涩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访翠》:“只是一件,客囊羞涩,恐难备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