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策据梧的成语故事


支策据梧

拼音zhī cè jù wú

基本解释语本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昭文之鼓琴也,师旷之枝策也,惠子之据梧也,三子之知,几乎皆其盛者也,故载之末年。”此谓昭文弹琴、师旷持杖击节、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,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,所以载誉于晚年。后以“支策据梧”形容用心劳神。

出处语本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昭文之鼓琴也,师旷之枝策也,惠子之据梧也,三子之知,几乎皆其盛者也,故载之末年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支策据梧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支策据梧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色胆包天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十九回:“常言道:色胆包天,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。”
藏踪蹑迹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4回:“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,从芦苇中间,藏踪蹑迹,直到寨边,拨开鹿角,径奔中军。”
见弹求鸮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且女亦大早计,见卵而求时夜,见弹而求鸮炙。”
逝者如斯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罕》:“子在川上曰:'逝者如斯夫!不舍昼夜。'”
沽名钓誉 金 张建《高陵县张公去思碑》:“非若沽名钓誉之徒,内有所不足,急于人闻,而专苛察督责。”
砂里淘金 《诗刊》1977年第9期:“他曾经废寝忘食捞砂样,砂里淘金喜见一组一组新油层。”
虚舟飘瓦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:“方船济乎江,有虚船从一方来,触而覆之,虽有忮心者,必无怨色。”
烂醉如泥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儒林传下 周泽》:“一岁三百六十日,三百五十九日斋”唐 李贤注:“《汉官仪》此下云:‘一日不斋醉如泥。’”
挨肩并足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那山中远近人家,都晓得高家新女婿才貌双全,竞来观看,挨肩并足,如看神会故事的一般热闹。”
洪炉燎发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,必无事矣。”
目乱精迷 北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景乐寺》:“异端奇术,总萃其中。剥驴投井,植枣种瓜,须臾之间皆得食。士女观者,目乱精迷。”精,一本作“睛”。
冬烘学究 茅盾《幻灭》:“无奈应试者大抵是那一类脚色——冬烘学究,衙门蛀虫,又不能剥夺他们的考试权,只好让他们来考。”
急就章 清·龚自珍《咏史》:“羽出颠倒司农印,幕府纵横急就章。”
白昼做梦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11章:“我们真是白昼做梦!”
芒刺在躬 前蜀·杜光庭《杨鼎校书本命本樵词》:“常怀再造之恩,未答自天之泽,兢忧度日,芒刺在躬。”
贼心不死 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17章:“这伙强盗贼心不死,说不定下一步对咱会更毒。”
齿牙余惠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公孙九娘》:“屡通媒妁,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。幸无惜齿牙余惠。”
齿危发秀 《文选·任昉<王文宪集序>》:“至若齿危发秀之老,含经味道之生,莫不北面人宗,自同资敬。”
渊涌风厉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行品》:“士有机变清锐,巧言绮粲,揽引譬喻,渊涌风厉。然而口之所谈,身不能行。”
涸辙枯鱼 明·张景《飞丸记·怜儒脱难》:“吹嘘一点灵犀热,涸辙枯鱼沐浩波。”
股肱耳目 《尚书·益稷》:“臣作朕股肱耳目。”
搜章摘句 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权传》:“遣都尉赵咨使魏。”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:“虽有余闲,博览书传历史,藉采奇异,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。”
衣不重采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身自耕作,夫人自织,食不加肉,衣不重采。”
衔尾相属 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》:“前马已进,后马续来,相似不绝者,古人谓之衔尾相属,即其义也。”
心驰魏阙 宋·陆游《会庆节贺表》之一:“敛时百福,享国万年。臣迹遐陬,心驰魏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