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歧亡羊的成语故事

拼音duō qí wáng yáng
基本解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。比喻事物复杂多变,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。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。
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说符》:“大道以多歧亡羊,学者以多方丧生。”
多歧亡羊的典故
从前杨朱的邻居请他派仆人帮他去找丢失的一只羊,杨子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多的人去找,邻居说丢失羊的路上有很多岔道,所以要很多人去找。过了很久,派出去找羊的人回来说没有找到,邻居说岔道上又分许多岔道,根本没法找了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多歧亡羊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铁面无私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5回:“我想必得你去作个‘监社御史’,铁面无私才好。” |
凌云之志 | 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往时武帝好神仙,相如上《大人赋》欲以风帝,反缥缥有陵(凌)云之志。” |
梦断魂劳 | 元·王元和《小桃红·题情》:“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,只落的梦断魂劳。” |
牙牙学语 | 唐·司空图《障车文》:“二女则牙牙学语,五男则雁雁成行。” |
遁迹匿影 | 明·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·史七》:“但诸公皆不知用兵,闻贼至则盛怒而出,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,遁迹匿影唯恐不密。” |
望杏瞻榆 | 《隋书·音乐志下》:“瞻榆束来,望杏开田。” |
是非得失 | 宋·朱熹《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》:“不知所言,重念臣愚,素无史学,然于是非得失之故,实有善善恶恶之心。” |
瓮天之见 | 宋·黄庭坚《再次韵奉答子由》诗:“似逢海若谈秋水,始觉醯鸡守瓮天。” |
终始不渝 | 《旧唐书 姚(王寿)传》:“卿早荷朝恩,委任斯重。居中作相,弘益已多;防边训兵,心力俱尽。岁寒无改,终始不渝。” |
四海一家 | 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四海之内若一家,通达之属莫不从服。” |
战必胜,攻必取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” |
身无寸铁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15回:“庑下预伏壮士,突然杀出,将二人砍为数段。虽有从人,身无寸铁,一时毕命。” |
至死不悟 | 晋 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求乞福愿,冀其必得,至死不悟,不亦哀哉?” |
站不住脚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48回:“不过同伙当中都同他不对,因此我这里他站不住脚,所以太太亦只好让他走了干净。” |
声势赫奕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卷:“许氏三兄弟,都做了大官,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,自然声势赫奕。” |
济人利物 | 宋·朱熹《记外大父祝公遗事》:“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,遍饮食之而后返,日以为常,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,虽倾资竭力无吝色。” |
传杯弄斝 | 元·无名氏《符金锭》:“投至得今日开筵,传杯弄斝。” |
物议沸腾 | 宋 苏舜钦《诣匦疏 景佑五年》:“降麻之后,物论沸腾,故疾缠其身,灾仍于国。” |
法无可贷 | 《清史稿·刑法志一》;“强盗分别法无可贷、情有可原,歼渠魁、赦胁从之义也。” |
刬草除根 | 语出《左传 隐公六年》:“为国家者,见恶,如农夫之务去草焉,芟夷蕰崇之,绝其本根,勿使能殖。” 明 陶宗仪《辍耕录连枝秀》:“半世连枝带叶,算从前,历尽虚花,一朝刬草除根,到此际方成结果。” |
倜傥之才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散序进士》:“其负倜傥之才,变通之术。” |
修身慎行 | 东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实贡》:“夫修身慎行,敦方正直,清廉洁白,恬淡无为。” |
观者如垛 | 《水浒传》第一○一回:“此时琼英这段事,东京已传遍了。当日观者如垛。” |
金闺国士 | 清·龚自珍《已亥杂诗》之二六○:“勉求玉体长生诀,留报金闺国士知。” |
应运而出 | 孙中山《建国方略·知行总论》:“由此观之,凡为需要所迫,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,创造发明,即物类亦有此良能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