拾带重还的成语故事


拾带重还

拼音shí dài zhòng hái

基本解释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,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,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,裴度守候着还了她。见宋丁用晦《芝田录 裴度》。后以喻拾到财物,物归原主,不占为己有。

出处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,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,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,裴度守候着还了她。见宋·丁用晦《芝田录·裴度》。


拾带重还的典故

传说唐朝时期,宰相裴度年少时游览香山寺,捡到一个妇人遗失的三条宝带,尽管他很喜欢,但是他不据为己有,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来,原来是这个妇人借来为她父亲脱罪用的。裴度毫不犹豫地还给他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拾带重还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半途而废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,吾弗能已矣。”
精兵强将 《晋书·郗鉴传》:“使君若顾二帝,自可不行,宜急下檄文,速遣精兵猛将。”
冰天雪地 清 蒋士铨《鸡毛房》诗:“冰天雪地风如虎,裸而泣者无栖所。”
夷然自若 《魏书 卢义僖传》:“内外惶怖,义僖夷然自若。”
言笑晏晏 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毛传:“晏晏,和柔也。”
花街柳巷 唐 吕岩《敲义歌》:“花街柳巷觅真人,真人只在花街玩。”
水火不相容 《周易 说卦》:“故水火不相逮。”
冬裘夏葛 《公羊传·桓公七年》:“士不及兹四者,则冬不裘,夏不葛。”
势欲熏心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2回:“宝玉听到这里,觉得不甚入耳,因想黛玉从来不是这样人,怎么也这样势欲熏心起来?”
握发吐哺 《韩诗外传》卷三:“成王封伯禽于鲁,周公诫之曰:‘往矣!子其无以鲁国骄士。吾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也,又相天下,吾于天下亦不轻矣,然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,犹恐失天下之士。’”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亦记此事。
还朴反古 《陈书·周弘正传》:“夫文质递变,浇淳相革,还朴反古,今也其时。”
分庭抗礼 庄周《庄子 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
上和下睦 元·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二折:“常则是户静门清,上和下睦,立计成家,众口流传。”
楚楚动人 清 徐瑶《太恨生传》:“女虽支离憔悴,而委婉之态,楚楚动人。”
如芒在背 东汉 班固《汉书 霍光传》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。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”
震天骇地 《晋书·孙楚传》:“烟尘俱起,震天骇地。”
行峻言厉 唐·韩愈《答尉迟生书》:“形大而声宏,行峻而言厉,心醇而气和。”
过耳秋风 《吴越春秋·吴王寿梦传》:“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。”
神飞色舞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2回:“正想虔诵经文,却不知怎的心上总是七上八下,一会儿神飞色舞,一会儿肉跳心惊,对着经文一句也念不下去。”
称名道姓 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今日两贼相逢,何用称名道姓,君为芦中之事,我为船上之人,意义足亦可知,富贵不须相忘。”
对床夜语 宋·张元幹《贺新郎·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》词:“万里江山知何处?回首对床夜语。”
当轴处中 汉 桓宽《盐铁论 杂论》:“车丞相即周吕之列,当轴处中,括囊不言,容身而去,彼哉!彼哉!”
假名托姓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3回:“俺哥哥不是这般的人,多有依草附木,假名托姓的在外头胡做。”
敢为敢做 元 关汉卿《鲁斋郎》第三折:“这的是败坏风俗,那一个敢为敢做!”
视险如夷 汉 刘协《喻郭汜诏》:“今得东移,望远若近,视险如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