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屋之士的成语故事

拼音bái wū zhī shì
基本解释指贫寒的士人。
出处汉 王充《论衡 语增》:“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白屋之士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白屋之士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黄钟毁弃 | 战国 楚 屈原《楚辞 卜居》:“蝉翼为重,千钧为轻,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 |
淫辞邪说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头先圣之道,距杨、墨,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。” |
两手空空 | 清 袁枚《子不语》:“我客死于此,两手空空。” |
瘦童羸马 | 《南齐书·伍乔传》:“诗词寒苦,每有瘦童羸马之叹。” |
懵里懵懂 | 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6回:“人瑞惊觉,懵里懵懂的,睁开眼说道:‘呵,呵,信写好了吗?’” |
机会主义 | 毛泽东《反对本本主义》:“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,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,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?” |
因人而异 | 鲁迅《准风月谈·难得糊涂》:“然而风格和情绪、倾向之类,不但因人而异,而且因事而异,因时而异。” |
络绎不绝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南匈奴传》:“窜逃去塞者,络绎不绝。” |
囊漏储中 | 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谚者,直语也……邹鲁公云‘囊漏储中’,皆其类也。” |
好学不厌 | 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画中人》:“李荣号散木,钱塘人。少未读书,好学不厌,能诗工书,尤爱六法,俱臻妙境。” |
小冠子夏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杜钦传》:“钦恶以疾见诋,乃为小冠,由是京师更谓钦为‘小冠杜子夏’。” |
利利索索 | 萧红《旷野的呼喊》:“要干,拍拍屁股就去干,弄得利利索索的。” |
又弱一个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三年》:“二惠竞爽犹可,又弱一个焉,姜其危哉!” |
冢中枯骨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》:“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?冢中枯骨,何足介意!” |
不可救药 | 《诗经 大雅 板》:“多将熇熇,不可救药。”孔颖达疏:“多行惨酷毒害之恶,熇熇然使恶加于民,不可救止而药治之。” |
放下屠刀 |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30卷:“只不迁不贰,是甚力量,便见工夫,佛家所谓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” |
什伍东西 | 唐·韩愈《三星行》诗:“名声相乘除,得少失有余。三星各在天,什伍东西陈。” |
孜孜矻矻 | 唐·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,闵其时之不平,人之不乂,得其道,不敢独善其身,而必以廉济天下也,孜孜矻矻,死而后已。” |
金光盖地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席方平》:“金光盖地,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;铜臭熏天,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。”何垠注:“金光盖地,出梵书。此借喻钱神之道术也。” |
穷亡解沮 | |
七窝八代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,七窝八代的都来,我就弄他不过。” |
一倡百和 | 金 元好问《续夷坚志 胡公去狐》:“夜半,狐鸣后圃中,一倡百和。” |
攒锋聚镝 | 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科场二·宰相子应举》:“四明在位久,卒被恶声以去,归里至与玺丞不相见。初不难借其子以市公,终于攒锋聚镝,受前人未有之弹射。” |
抓心挠肝 | 关庚寅《“不称心”的姐夫》:“妈妈急得抓心挠肝,想去看看吧,工作脱不开。” |
蒹葭玉树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,时人谓‘蒹葭倚玉树’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