葬用柔日的成语故事

拼音zàng yòng róu rì
基本解释柔日:天干中的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五天,其余五天为刚日。春秋时代习俗,死者埋葬必须选择柔日。
出处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经义·葬用柔日》:“春秋葬用柔日,汉人不知此义,皆用刚日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葬用柔日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葬用柔日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囊萤照书 | 《晋书·车胤传》:“车胤恭勤不倦,博学多通,家贫不常得油,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,以夜继日焉。” |
隐居求志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。” |
衣裳之会 | 《谷梁传 庄公二十七年》:“衣裳之会十有一,未尝有歃血之盟也,信厚也。” |
仁义之师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一五回:“吾欲兴仁义之师,伐无道之主,汝安敢逆吾意!”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十九回:“君候起仁义之师,吊民伐罪,四海引领而望,孰不归心?” |
气壮河山 | 唐·张说《<洛州张司马集>序》:“族高辰象,气壮河山,神作铜钩,天开金印。” |
既来之,则安之 | 先秦 孟轲《论语 季氏》:“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 |
千了百了 | |
蒲鞭示辱 | 《快心编》第十回:“我若将此重棒责之,岂不是伤其肌肤,而使彼贻忧日后耶!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。” |
浸明浸昌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上嘉唐虞,下悼桀纣,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,虚心以改。” |
耳目之欲 | 汉 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务快耳目之欲,以苟容为度。” |
秦镜高悬 | 清 李渔《比目鱼 骇聚》:“若非秦镜高悬,替老夫伸冤雪枉,不止陨身败名,亦且遗臭万年。” |
向上一路 | 《碧岩录》第二卷:“向上一路,千圣不传。学者劳形,如猿捉影。” |
螟蛉之子 | 《诗经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蛉有子,蜾赢负之。” |
精神焕发 | 宋 周密《癸辛杂识后集 太学文变》:“江东李谨思、熊瑞诸人,倡为变体,奇诡浮艳,精神焕发,多用《庄》《列》之语,时人谓之换字文章。” |
暴腮龙门 | 《太平御览》卷四十引《辛氏三秦记》:“河津一名龙门,巨灵迹犹在,去长安九百里。江海大鱼洎集门下数千,不得上,上则为龙,故云暴腮龙门。” |
心如死灰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知冯游》:“形若槁骸,心若死灰。” |
无冬历夏 | 《中国民间故事选·天池水》:“这水呀,无冬历夏,总是一个劲儿地淌。” |
景公求雨 | 春秋·齐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内篇谏上》:“于是景公出野暴露。三日,天果大雨,民尽得种时。” |
枯槁之士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招士之士兴朝,中民之士荣官,筋力之士矜雅,勇敢之士奋患,兵革之士乐战,枯槁之士宿名。” |
煎盐迭雪 |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3回:“那江里的白头浪茫茫一片,就如煎盐迭雪的一般。” |
棺材瓤子 | 袁静《新儿女英雄传》第九回:“谁问你去年的事儿?这个老棺材瓤子!” |
风檐刻烛 | 清·钮琇《觚剩·五经中式》:“查林二公乃能于风檐刻烛时,立就二十三艺,洵未易才。” |
钟鼎人家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、钟鼎人家,却倒过得亲亲热热,安安静静。” |
与物无忤 | 《周书·苏亮传》:“宝夤作乱,以亮为黄门侍郎。亮善处人间,与物无忤。及宝夤败,从之者遇祸,唯亮获全。” |
不念旧情 | 王朔《玩儿的就是心跳》:“否则我上台后可不念旧情,就算你们跪下来求我,我起码也得把你们送进集中营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