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当然耳的成语故事

拼音xiǎng dāng rán ěr
基本解释耳:而已,罢了。凭主观推断,应该是这样。
出处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。”
想当然耳的典故
公元203年,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,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,就强占为夫人。孔融知道后就写信给曹操,运用当年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周公的典故。曹操不解,孔融说他根据现在推想过去的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想当然耳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众喣山动 | 明 李东阳《余肃敏公传》:“役未及兴,而众喣山动。” |
鬼计多端 | 《三侠五义》第四十回:“暗含着恶态,叠暴着环睛,明露着鬼计多端。”鬼,一本作“诡”。 |
只要工夫深,铁杵磨成针 | 程树榛《大学时代》第二十五章:“‘只要工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’你是个能下功夫的人,有肯动脑筋,自然都能干出个眉目来。” |
逢凶化吉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2回:“豪杰交游满天下,逢凶化吉天生成。” |
民贵君轻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 |
筐箧中物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韦曜传》:“此人家筐箧中物耳。” |
叨在知己 | 清 霁园主人《夜潭随录 崔秀才》:“谓叨在知己,亟当如命。 |
池鱼笼鸟 | 晋·潘岳《秋兴赋》:“譬犹池鱼笼鸟,有江湖山薮之思。” |
阳奉阴违 | 明 范景文《革大户行召募疏》:“如有日与胥徒比,而阳奉阴违,名去实存者,断以白简随其后。” |
人生朝露 | |
消声匿影 | 语出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六引北周庚信《五月披裘负薪画赞》:“禽巢欲远,鱼穴惟深,消声灭迹,何必山林!” |
在所不惜 | 清 金念劬《避兵十日记》:“果能摆城固守,区区民房原在所不惜。” |
行不由径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有澹台灭明者,行不由径,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 |
纷纷攘攘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卷十八:“杨八老看见乡村百姓,纷纷攘攘,都来城中逃难。” |
失败者成功之母 | 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所谓‘失败者成功之母’,‘吃一堑,长一智’,就是这个道理。” |
名士夙儒 | 《新唐书·萧复传》:“复衣垢弊,居一室,学自力,非名士夙儒不与游。” |
恩重泰山 | 宋·刘攽《彭城集·次韵孙少述二首》:“君思重泰山,未有毫发酬。” |
鼻孔朝天 | 见“鼻孔撩天”。 |
潜光隐德 | 南朝·梁·慧皎《高僧传·道渊》:“众经数论,靡不通达,而潜光隐德,世莫之知。” |
魂飞神丧 | 唐·裴铏《传奇·孙恪》:“恪乃惊惧,若魂飞神丧,良久抚二子一恸。” |
簪缨世胄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7卷:“舍人是簪缨世胄,况又是黄宫名士,指日飞腾。” |
讳莫高深 | |
诗朋酒侪 | 明·叶宪祖《鸾鎞记·论心》:“同消遣,诗朋酒侪尽堪尽月盘桓。” |
碧瓦朱檐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4回:“雕梁画栋,碧瓦朱檐。” |
神情不属 | 茅盾《幻灭》:“虽然谈话换了方向,静还是神情不属地随口敷衍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