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仰后合的成语故事

拼音qián yǎng hòu hé
基本解释形容身体大幅度地前后晃动。多指大笑、酒醉、困倦时站立不稳的样子。
出处元 高文秀《遇上皇》第一折:“东倒西歪,后合前仰,离席上,这酒兴颠狂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前仰后合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前仰后合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因噎废食 | 汉 刘向《说苑》:“一噎之故,绝谷不食。” |
衣锦还乡 | 《南史 刘之遴传》:“武帝谓曰:‘卿母年德并高,故会卿衣锦还乡,尽荣养之理。’” |
橙黄橘绿 | 宋·苏轼《赠刘景文》诗: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最是橙黄橘绿时。” |
暮礼晨参 | 元·无名氏《玩江亭》第三折:“我每日家暮礼晨参。你道是暮礼晨参,怎如俺野眠浪宿。” |
作辍无常 | 汉·扬雄《法言·孝至》:“或曰:‘何以处伪?’曰:‘有人则作、无人则辍之谓伪。观人者,审其作辍而已矣。’” |
日暮路远 | 《尉缭子·兵教下》:“日暮路远,还有挫气;师老将贪,争掠易败。” |
百载树人 | 粤剧《搜书院》第五幕第二场:“百载树人是我一生抱负。” |
条分缕析 | 《明史 五行志一》:“而传说则条分缕析,以某异为某事之应,更旁引曲证,以伸其说。” |
目交心通 | 宋·无名氏《鬼董》第二卷:“卜居西湖,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,艳冶而慧,始见犹自匿,稍久,目交心通。” |
感旧之哀 | 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今銮驾旋轸,东京榛芜,义士有存本之思,兆人怀感旧之哀。” |
食指众多 | 清·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上卷:“食指众多,赡畜非易。” |
人妖颠倒 | 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:“鬼便遂归,作其父形,且语其家:‘二儿已杀妖矣。’儿暮归,共相庆贺,积年不觉。” |
窃玉偷花 | 明·孟称舜《死里逃生》第一出:“你犯天条,窃玉偷花,不想落地狱,带锁披枷。” |
屈节辱命 | 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屈节辱命,虽生,何面目以归汉。” |
会逢其适 | 隋 王通《文中子 周公》:“子谓仲长子光曰:'山林可居乎?'曰:'会逢其适也,焉知其可?'” |
颠来播去 | 许地山《空山灵雨·海》:“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住,随着波浪颠来播去便了。” |
巧言偏辞 | 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言者,风波也;行者,实丧也。夫风波易以动,实丧易以危。故忿设无由,巧言偏辞。” |
情窦渐开 | 明·张居正《请皇太子出阁讲学疏》:“盖人生八岁,则知识渐长,情窦渐开。” |
粗具梗概 | 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14篇:“惟文笔则远不逮,词不达意,粗具梗概而已。” |
强记博闻 | 宋·陆游《贺皇太子受册笺》:“英姿达识,事洞照于几先;强记博闻,言必稽于古训。” |
浩气四塞 | 孙中山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“浩气四塞。” |
有始有卒 | 《论语·子张》:“有始有卒者,其唯圣人乎?” |
谈过其实 | 唐·卢照邻《五悲·悲今日》:“尝谓谈过其实,辨而非真。” |
千状万态 | 《宣和画谱·道释》:“至于鹰犬驰突,云龙出没,千状万态,势若飞动。”宋·欧阳修《题薛公期画》:“及徐而定视,则千状万态,笔简而意足,是不亦为难哉。” |
连舆并席 | 宋·苏籀《答曹机宜启》:“连舆并席,琢磨益友之陪;会弁挥犀,磊落德星之聚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