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

拼音yī qiū zhī hé
基本解释丘:土山。貉:一种像狐狸的野兽。一个土山里的貉。比喻彼此同类;没有什么差别。
出处东汉 班固《汉书 杨恽传》:“古与今,如一丘之貉。”
一丘之貉的典故
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,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,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。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,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。
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,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。事后被封平通侯,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,贿赂之风极炽,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,经常在外玩乐;无钱行贿的人,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。杨惮作中山郎后,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,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。但他因少年得志,又有功劳,便产生了骄傲自满,结果与太仆长荣(长荣是宣帝旧友,最得信任)发生意见。
有一次,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,杨惮便说:“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,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,使自己自白送了命,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,专门信任小人,杀害忠贞的大臣,结果国亡了。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,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。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,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,毫无差别呀!”就这样,杨惮被免职了。自古君王勇于改过,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,杨惮仅被勉职,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。唉!
“前汉书”:“杨惮传”的原文是“古与今,如一丘之貂。”丘,土阜也,四边高,中央低的土堆;貉,音鹤,俗称树貉,状似狐小,毛黄褐色,深厚而温滑,可做皮袍。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“一丘之貂”一句成语,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,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,形体都是相同的。
这成语在应用时,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,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;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。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,无事生非,故意与人为难,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,就可说:这批东西都是“一丘之貉”,那有一个是好人呢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一丘之貉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| 成语 | 历史出处 |
|---|---|
| 不骄不躁 | 毛泽东《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》:“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(行动和作战)和团结人民的政策,不犯大错误,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是完全有办法的。” |
| 黑不溜秋 | 梁实秋《喝茶》:“普洱茶,漆黑一团,据说也有绿色者,泡烹出来黑不溜秋,粤人喜之。” |
| 拖拖拉拉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9回:“此时初秋天气,身上穿一件大袖子三尺八寸长的浅蓝竹布衫,拖拖拉拉,底下已遮过膝盖。” |
| 欺天罔地 | 元·无名氏《看钱奴》第一折:“这等穷儿乍富,瞒心昧己,欺天诳地,只要损别人,安自己。” |
| 鞠躬尽力 | 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 |
| 鱼游釜底 | 清·秋瑾《普告同胞檄稿》:“夫鱼游釜底,燕处焚巢,旦夕偷生,不自知其频于外殆,我同胞其何以异是耶?” |
| 有闻必录 | 清 张春海《宦海》第11回:“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,信口雌黄,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,姑且的留资谈助。” |
| 君圣臣贤 | 《旧唐书·马燧传》:“道无不行,谋无不臧,君圣臣贤,运泰时康。”明·罗贯中《三遂平妖传》第十九回:“当今乃尧舜之世,君圣臣贤。” |
| 福轻命薄 | |
| 出乎反乎 | 《白雪遗音·起字呀呀哟·闷坐牙床》:“怕只怕你,出乎反乎,一旦之间,把奴就撇。我的天哪,叫我依靠何人?” |
| 桂殿兰宫 | 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桂殿兰宫,列风峦之体势。” |
| 滥官污吏 | 元 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一折:“一月前上司行文书来,说俺郑州滥官污吏较多。” |
| 饱眼福 | 陆文夫《江南厨王》:“但是每人都有这种可能,来读完这本《新潮食谱》,可以一饱口福,也可以一饱眼福。” |
| 恢诡谲怪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恢诡谲怪,道通为一。” |
| 余光分人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妾以无烛,故常先至,扫室布席,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?幸以赐妾,何妨于处女?” |
| 微不足录 | 《新五代史·唐庄宗纪》:“而夷狄无文字传记,朱邪又微不足录,故其后世自失其传。” |
| 真脏实犯 | |
| 镕古铸今 | |
| 卓荦不凡 | 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15回:“君家兄弟皆卓荦不凡,正合用着,寻人实在不难。” |
| 目瞪舌彊 | |
| 愚夫蠢妇 | 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愚夫蠢妇皆有流连之心,凄怆之志。” |
| 遗文轶事 | 宋·朱熹《监潭州南岳庙刘君墓志铭》:“搜集先世遗文轶事,纤悉无遗。” |
| 选妓征歌 | 唐李白《宫中行乐词》之二:“选妓随雕辇,征歌出洞房。” |
| 见时知几 | |
| 神谋妙策 | 明·张凤翼《红拂记·天涯知己》:“元帅神谋妙策,周悉无遗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