趋之若骛的成语故事


趋之若骛

拼音qū zhī ruò wù

基本解释鹜:鸭。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。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。

出处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7回:“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,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,京外的官员,那个不趋之若骛呢!”


暂未找到成语趋之若骛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趋之若骛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碎骨粉尸 《诗刊》1978年第3期:“八十年前腐朽的中国,用浓黑的幕布迎接了您,哪知道迎来的是这样一位巨人,他将挥起铁拳把旧世界打个碎骨粉尸。”
心慌意乱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,心慌意乱。”
他乡遇故知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回:“果然有志竟成,上月被他打死一个,今日又去打虎,谁知恰好遇见贤侄。邂逅相逢,真是‘万里他乡遇故知’可谓三生有幸!”
生寄死归 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生:寄也;死:归也。”
枕戈汗马 明·屠隆《昙花记·公子受封》:“念亲恩主德总来难报,须教,枕戈汗马,努力塞云边草,儿时得功成大漠,鹤归华表。”
十浆五馈 典出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子列子之齐,中道而反,遇伯昏瞀人。伯昏瞀人曰:‘奚方而反?’曰:‘吾惊焉。’‘恶乎惊?’‘吾食于十浆,而五浆先馈。’”
煽风点火 沙汀《青棡坡》:“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。”
人模狗样 老舍《骆驼祥子》十四:“祥子在棚里坐着呢,人模狗样的,脸上的疤被灯光照得像块玉石。”又《四世同堂》四九:“他也想象到怎样顺手儿教训教训那些人模狗样的科长科员们。”
齰舌缄唇
螟蛉之子 《诗经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蛉有子,蜾赢负之。”
大家闺秀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顾家妇清心玉映,自是闺房之秀。”
指日成功 元·高文秀《襄阳会》第三折:“觑曹操易如反掌,克日而破,指日成功。”元·杨梓《豫让吞炭》第二折:“与我谨守堤岸,不可渗泄,指日成功,共享其利。”
视死如生 汉·晁错《守边劝农疏》:“故能使其众蒙矢石,赴汤火,视死如生。”
天壤之觉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论仙》:“其为不同,已有天壤之觉,冰炭之乘矣。”
危于累卵 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当是时,魏危于累卵,天下之士相从谋。”汉·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。”《后汉书·申屠刚传》:“国家危弱,奸谋不禁;六极之效,危于累卵。”
鸿都买第 《后汉书·崔寔传》:“灵帝时,开鸿都门榜卖官爵,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。”《陈书·袁宪传》:“时生徒对策,多行贿赂,文豪请具束脩,君正曰:‘我岂能用钱为兒买第耶?’”
衒玉自售 明·徐复祚《投梭记·拒奸》:“王敦篡立,神人共愤,卑人岂无包胥之志,乃朝廷未尝见知,终难衒玉自售。”
诡状殊形 《梁书·沈约传》:“或坳或平,盘坚枕卧,诡状殊形。”
好汉英雄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2回:“随你好汉英雄,怎出高城峻垒?”
沿才受职 南朝·齐·王融《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》:“必待天爵具修,人纪咸事,然后沿才受职,揆务分司。”。受,一本作“授”。
文采风流 唐·杜甫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诗:“英雄割据虽已矣,文采风流今尚存。”清·恽敬《同游海幢寺记》:“夫士大夫登朝之后,大都为世事牵挽,一二有性情者,方能以文采风流、友朋意气相尚。”
伺瑕导蠙
青鸟传音 《汉武帝故事》:“有二青鸟如乌,侠侍王母旁。”
鼓馁旗靡 清·魏源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,略觉鼓馁旗靡处,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,则整而复进。”
处之夷然 《晋书·王承传》:“承每遇艰险,处之夷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