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百瓮齑的成语故事

拼音sān bǎi wèng jī
基本解释指长期以咸菜度日,生活清贫。齑,咸菜。三百瓮,极言其多,一时吃不完。
出处宋·赵与颜《娱书堂诗话》上卷:“旧传一贫士死,见阴更,为言‘当年生,汝有三百瓮齑禄未尽。’”
暂未找到成语三百瓮齑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三百瓮齑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难得糊涂 | 林语堂《中国人之聪明》:“郑板桥曰:‘难得糊涂’。” |
忍辱负重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》:“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,以仆有尺寸可称,能忍辱负重故也。” |
把薪助火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2回:“今求军马钱粮,切不可与。如若相助,是把薪助火也。” |
成帮结队 | 徐慎《四书记》:“同志,你们成帮结队,拉这沙子干啥用的?” |
百无是处 | 宋 辛弃疾《浣溪沙 漫兴作》词:“一似旧时春意思,百无是处老形骸,也曾头上带花来。” |
弄喧捣鬼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6卷:“世人但说盗贼,便十分防备他,不知那拐子便与他同行同止,也讲不出弄喧捣鬼,没形没影的。” |
北辰星拱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 |
痴呆懵懂 | 元·无名氏《一枝花》:“倒不如痴呆懵懂,甘守着陋巷的这箪瓢。” |
逐鹿中原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 |
不可究诘 |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一回:“好好一座中国江山,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,闹的四分五裂,不可究诘,共和在那里?” |
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 | 邓小平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》:“不与群众同甘苦,不实行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,不服从组织决定,不接受群众监督。” |
一坐尽倾 |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临邛令不敢尝食,自往迎相加。相如不得已,强往,一坐尽倾。”按,《汉书》本传颜师古注:“皆倾慕其风采也。” |
知足常乐 |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 |
桂楫兰桡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8回:“船上又有各种盆景,珠帘绣幕,桂楫兰桡,自不必说了。” |
一片散沙 | 孙中山《民族主义》第一讲:“但是中国的人,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,没有民族的精神,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,实在是一片散沙。” |
石赤不夺 | 汉·杨雄《太玄·度》:“石赤不夺,节士之必。测曰:石赤不夺,可与有要也。” |
家长理短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1回:“便是褚大娘子,也和她两年有余不曾长篇大论的谈过个家长理短。” |
重规沓矩 | 《乐府诗集·燕射歌辞二·皇夏》:“尧昔命舜,舜亦命禹,大人驭历,重规沓矩。” |
一板三眼 | 清 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六卷:“老弟你看,如今的时势,就是孔圣人活过来,一板三眼的去做,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。” |
一定不移 |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音律》:“至于填词一道,则句之长短,字之多寡,声之平、上、去、入,韵之清浊阴阳,皆有一定不移之格。” |
班师振旅 | 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禹拜昌言,曰:‘俞。’班师振旅。” |
终始若一 | 《荀子 礼论》:“故君子敬始而慎终,终始若一,是君子之道。” 又“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,皆有翣菨文章之等,以敬饰之,使生死终始若一。” |
修短随化 | 晋 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” |
改柱张弦 | 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射策》:“玉陛舒奇抱,看琐尾啼饥众纷扰,惟改柱张弦,抡才访道。” |
塞耳偷铃 | 《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》:“如此见解,即是落空亡底外道,鬼不散底死人,冥冥漠漠,无觉无知,塞耳偷铃,徒自欺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