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筹莫展的成语故事


一筹莫展

拼音yī chóu mò zhǎn

基本解释筹:计策;办法;展:施展。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;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。

出处《宋史 蔡幼学传》:“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。”


一筹莫展的典故

据《宋史·蔡幼学传》记载,蔡幼学,字行之,南宋温州瑞安人,自幼刻苦学习,曾拜当时名士张傅良为师。据说他后来青出于蓝胜于蓝,才学和文章都在他的老师之上。宋光宗时,曾任校书郎。后来,宋光宗去世,宋宁宗即位。宋宁宗即位之初,下一道诏书征求群臣的意见。蔡幼学上了一道奏章说:

“陛下,您得做好以下三件事,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。一要恭亲,对父母长辈孝顺;二要重贤,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官;三要爱民,对天下百姓要宽厚仁爱。而要做到这三件事,首先得从搞好教育入手。但是,近些年来,有那么一些人到处造谣诬陷好人,致使一些大臣害怕招惹是非而不能好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,也使您接触不到大多数有抱负的臣子。朝廷里有才学的大臣虽然不少,但真正有实际作用的办法却没有拿出来。”即“多士盈庭而一筹莫吐。”

“陛下,如果再不重视教育,鼓励讲学,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望陛下三思。”人们根据以上故事把“一筹不吐”引申成“一筹莫展”这个成语,比喻束手无策,无法可想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一筹莫展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有血有肉 秦牧《艺海拾贝 核心》:“但是总觉得那种思想交锋并不是有声有色,有血有肉,语言独特,激动人心的。”
奇货可居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吕不韦列传》:“车乘进用不饶,居处困,不得意,吕不韦贾邯郸,见而怜之,曰:‘此奇货可居。’”
鞭擗进里 郭沫若《文艺论集 论节奏》:“第三是生理学的假说……这种假说,是把心脏的鼓动和肺脏的呼吸,认为节奏之起源。这觉得很能鞭擗进里了。”
群贤毕集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五回:“今日群贤毕集,正当‘所言公则公言之’。”
实与有力 毛泽东《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》:“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,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,共产党的调停,实与有力。”
何乐而不为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三十六回:“此地河道,为患已久,居民被害已深,闻贵人修治河道,虽士商人等,亦必乐于从事;况又发给工钱饭食,那些小民,何乐不为?”
鹰犬塞途 鲁迅《伪自由书·文章与题目》:“这是后来和现在的话,当时可不然,鹰犬塞途,干儿当道,魏忠贤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?”
日干夕惕
短叹长吁 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,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。”
尊己卑人 柯劭忞《清史稿》卷四三九:“中国地处亚东,又为数千年文化之古国,不免挟尊己卑人之见,未尝取世界列国之变迁而比较之。”
鸟入樊笼 元 尚仲贤《单鞭夺槊》第三折:“恰便似鱼钻入丝网,鸟扑入樊笼。”
既有今日,何必当初 《五灯会元·天衣怀禅师法嗣·惠林宗本禅师》:“曰:‘中下之流,如何领会?’师曰:‘伏尸万里。’曰:‘早知今日事,悔不慎当初。’”
老蚌珠胎 清 姚鼐《香亭得雄于其去岁所失小郎有再生之征一诗为贺兼以识异》:“金环乘穴真堪信,老蚌珠胎倍可欣。”
金玉良缘 都道是金玉良缘,俺只念木石前盟。(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)
君子之交淡若水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山木》:“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;君子淡以亲,小人甘以绝。”
愤懑不平 清·荑荻散人《玉娇梨》第九回:“我听郎君之言愤懑不平,似怨小姐错看了郎君的诗句。”
靡靡之音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十过》:“师旷曰:‘此师延之所作,与纣为靡靡之乐也。’”
名卿钜公
宵旰忧勤 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回:“本署院任京秩时,伏见朝廷崇尚节俭,宵旰忧勤,属在臣工,尤宜惕厉。”
随世沉浮 《零陵先贤传》:“君令子初随世沉浮,容悦玄德,交非其人,何足为高士乎?”
无千待万 明·徐渭《女状元》第三出:“黄科才听老爷分付,就狠跑到法场里。去看的无千待万,都说屈的多。”
迁臣逐客 宋·张端义《<贵耳集>自序》:“子录非《资治通鉴》,奚益于迁臣逐客?火之久矣。”
方以类聚 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”
魂不赴体 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·西湖三塔记》:“霎时间把刀破开肚皮,取出心肝,呈上娘娘,惊得宣赞魂不赴体。”
礼让为国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子曰:能以礼让为国乎?何有。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