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郎不秀的成语故事


不郎不秀

拼音bù láng bù xiù

基本解释原指不高不下。后比喻不成材。

出处明 田艺蘅《留青日札 沈万三秀》:“元时称人以郎、官、秀为等第,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,是言不高不下也。”


不郎不秀的典故

明朝时期,田艺蘅《留青札记》中记载:元朝时称人以郎、官、秀为等第,“秀”是最高级别,“郎”是最下的,至明朝时称鄙人为“不郎不秀”,是指不高不下。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,称那些高不成、低不就的人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郎不秀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牛郎织女 《群音类选 南西厢记》:“你影只形单,羞睹牛郎织女星。”
左提右挈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张耳陈余列传》:“夫以一赵尚易燕,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,而责杀王之罪。”
蛇欲吞象 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战国楚·屈原《天问》:“一蛇吞象,厥大何如?”
沅茞澧兰 战国楚·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:“沅有茞兮澧有兰。”
呜呜咽咽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0回:“看看渐近滩头,只听是水面上呜呜咽咽吹将起来。”
含情脉脉 唐 李德裕《二芳丛赋》:“一则含情脉脉,如有思而不得,类西施之容冶。”
妙手偶得 宋·陆游《文章》诗: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粹然无疵瑕,岂复须人为。”
人之常情 南朝 粱 江淹《杂体诗三十首》序:“文贵远贱近,人之常情;重耳轻目,俗之恒弊。”
童颜鹤发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5回:“策见其人,童颜鹤发,飘然有出世之姿。”
淡写轻描 黄·远庸《新剧杂论·说脚本》:“第一原则,即剧的经济是也。脚本与小说异。小说不妨纡徐曲折,淡写轻描。如漫游旅客之行长路者,可以三里一驿五里一站。”
止循资序 清·陈忱《续资治通鉴》第五卷:“若专引知识,则嫌于私;若止循资序,未必皆才。”
洞察一切 罗广斌《红岩》第五章:“浓黑的眉梢下,又是那双炯炯有神、明亮、洞察一切的目光,还是那无比坚定、声震屋宇的语音。”
慷慨输将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,使屯戍之事益省,输将之费益寡。”
形具神生 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职既立,天功既成,形具而神生,好恶喜怒哀乐臧(藏)焉,夫是之谓天情。”
藕断丝不断
欺罔视听 《南史·朱异传》:“贪财冒贿,欺罔视听。”
大有径庭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大有径庭,不近人情焉。”
欹嵚历落 金·元好问《李进之迂轩》诗之一:“欹嵚历落从人笑,潦倒粗疏我自真。”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三卷:“怎么说福不可享尽?常言道:‘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’”
渊蜎蠖伏 明·归有光《明君恭己而成功论》:“渊蜎蠖伏之中,深宫宥密之地,俯仰之间,而抚四海之外,岂其疲智虑于一人之耳目哉?”
祸福之门 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慎势》:“故小大、轻重、少多、治乱不可不察,此祸福之门也。”
飞土逐宍 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勾践阴谋外传》:“故歌曰:‘断竹续竹,飞土逐宍’之谓也。”
毫分缕析 《云谷杂记》附宋·张嗣古《特荐状》:“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,毫分缕析,多得其情。”
五申三令 前蜀·杜光庭《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》:“玉律金科,虑爽重轻之信;五申三令,渐乖训抚之宜。”
威凤一羽 《梁书·刘遵传》:“及弘道下邑,未申善政,而能使民结去思,野多驯雉,此亦威凤一羽,足以验其五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