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其言观其行的成语故事

拼音tīng qí yán guān qí xíng
基本解释听一个人说什么,又看他做什么。
出处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31回:“自以为举世可欺,听其言而观其行,殊不知肺肝如见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听其言观其行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听其言观其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心小志大 | 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凡人之论,心欲小而志欲大,智欲圆而行欲方,能欲多而事欲鲜。” |
将信将疑 | 唐 李华《吊古战场文》:“其存其没,家莫闻之;人或有言,将信将疑。” |
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 | 宋·朱熹《中庸集注》第十三章:“故君子之治人也,即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” |
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 |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五十九:“知得心放,此心便在这里,更何用求?适见道人题壁云:‘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’说得极好。” |
谁是谁非 | 元 李致远《还牢末》第一折:“谁与你挑唇料嘴,辨别个谁是谁非。” |
嫉贪如仇 | 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第九卷:“吴南溪方伯生平洁介,嫉贪如仇。” |
鹰扬虎噬 | 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·阑驾上书》:“散散、王士宏等,不体圣天子抚绥元元之意,鹰扬虎噬,雷厉风飞。” |
人一己百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” |
一动不如一静 | 宋 张端义《贵耳集》上卷:“孝宗幸天竺及灵隐,有辉僧相随。见飞来峰,问辉曰:‘既是飞来,如何不飞去?’对曰:‘一动不如一静。’” |
操之过激 | 文公直《辛亥革命运动中这新军》:“鄂督瑞澄操之过激,捕杀民党无虚日。” |
润笔之资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学琼林》第四卷:“以物求文,谓之润笔之资;因文得钱,乃曰稽古之力。” |
调词架讼 | 孙梨《白洋淀纪事·钟》:“尼姑在社会上并没有特殊地位,可是因为她是林德贵的知己,她竟能调词架讼,成了村里政治舞台上的要人。” |
沸沸汤汤 | 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[峚山]丹水出焉,西流注于稷泽,其中多白玉,是有玉膏,其原沸沸汤汤。” |
大肆挥霍 |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烟消云散》:“自己依旧大肆挥霍,三千两银子还一个人情债,简直毫无心肝。” |
手不释卷 | 三国 魏 曹丕《典论 自叙》:“上雅好诗书文籍,虽在军旅,手不释卷。” |
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 | 元 马致远《汉宫秋》第一折:“我养军千日,用军一时,空有满朝文武,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。” |
占为己有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刘姓》:“又以他人之物,占为己有。” |
阴凝坚冰 | 《易·坤》:“履霜坚冰,阴始凝也。” |
半子之谊 | 《旧唐书·回纥传》:“昔为兄弟,今为子婿,半子也。” |
咫尺万里 | 《南史 萧贲传》:“幼好学,有文才,能书善画,于扇上画山水,咫尺之内,便觉万里为遥。” |
青红皁白 | |
低首俯心 | 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一卷:“余以为八家、少陵复生,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,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。” |
相机观变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60回:“元帅屯兵于郝山矶,相机观变,可以万全。” |
负薪之议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:“采择狂夫之言,不逆负薪之议。” |
阒其无人 | 《周易 丰》:“窥其户,阒其无人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