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决如流的成语故事

拼音duàn jué rú liú
基本解释如流: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。决断事务多而快。
出处《周书·李彦传》:“彦在尚书十有五载,属军国草创,庶务殷繁,留心省阅,未尝懈怠,断决如流,略无疑滞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断决如流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断决如流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径情直遂 | 《歇冠子 著希》:“夫义,节欲而治,礼,反情而辨者也。故君子径情而行也。” |
苦口之药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奋传》:“夫良药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达者能受之。” |
认贼作父 | 清 华伟生《开国奇冤 追悼》:“但是偶一念及那一班贪官污吏,人面兽心,处处为虎作伥,人人认贼作父,……” |
反裘负刍 | 春秋 齐 晏婴《晏子春秋 杂上二四》:“晏子之晋,至中牟,睹弊冠反裘负刍,息于涂侧者,以为君子也,使人问焉。” |
心知其意 | 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“书缺有间矣,心知其意,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。” |
眉南面北 | 元·无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二折:“你见了这李廉使都眉南面北,多管是那相公每饥嗔的这饱喜,则为我无过犯难投牢相机。” |
皮里春秋 | 《晋书 褚裒传》:“曰:‘季野有皮里春秋。’言其外无臧否,而内有所褒贬也。” |
大计小用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七回:“孔明连夜驱兵,真出祁山前下寨,收住军兵,重赏姜维。维曰:‘某恨不得杀曹真也!’孔明亦曰:‘可惜大计小用矣。’” |
神谋魔道 |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九回:“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顿了,他心里又神谋魔道的想起甚么来了?” |
固步自封 | 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22章:“只是陈陈相因,固步自封,丝毫没有改革求进步的意思。” |
劝百讽一 |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扬雄以为靡丽之赋,劝百而讽一,犹驰骋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亏乎?” |
从中作梗 | 清·张集馨《道咸宦海见闻录》:“是以粮道必应酬将军者,畏其从中作梗也。” |
改天换地 | 朱敏《深情忆念周伯伯》:“站在我面前的正是两位扭转乾坤,改天换地,领导我党我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,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领袖、历史巨人。” |
不揣冒昧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4回:“晚生还有一句话,不揣冒昧,合老世翁商议。” |
黯然无色 | 清 郑燮《题画竹》:“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,使有枯木石而无竹,则黯然无色矣。” |
九流百家 | 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阴阳、卜筮、占相、医方、族氏、山经、地志、字书、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,乃至浮图、老子、外国之说,皆所详悉。” |
筋疲力敝 | 宋·司马光《道傍田家》诗:“筋疲力敝不入腹,未议县官租税促。” |
熔于一炉 | 卞之琳《冯文炳选集 序》:“废名在解放前,特别在抗战前,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,把儒释道熔于一炉。” |
总角之好 | 《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周公瑾英俊异才,与孤有总角之好。”《晋书 何劭传》:“邵字敬祖,少与武帝同年,有总角之好。” |
欲加之罪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 |
嘹嘹呖呖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0回:“妥娘唱毕,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,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,嘹嘹呖呖,唱将起来。” |
望风承旨 | 《晋书·石崇传》:“骏戚属尊重,权势赫奕。内外有司,望风承旨。” |
照天蜡烛 | 宋·范镇《东斋纪事》第四卷:“田元均密谏况,宽厚明辨,其治成都最为声。……蜀人谓之‘照天蜡烛’,又谓之‘不错事尚书’。” |
焚如之祸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明帝纪》:“人神弗右,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,用致丁、傅焚如之祸。” |
衮衣西归 | 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晋简文帝咸安元年》:“新政俟才,宜速铨补,俟东方化洽,当衮衣西归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