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不瞑目的成语故事


死不瞑目

拼音sǐ bù míng mù

基本解释死了也不闭眼。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。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;死不甘心。

出处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》:“卓逆天无道,荡覆王室,今不夷汝三族,悬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。”


死不瞑目的典故

东汉末年,凉州军阀董卓进军洛阳,废汉少帝立汉献帝,自任相国。长沙太守孙坚与袁术联合共同讨伐董卓。董卓想嫁女给孙坚的儿子孙权来拉拢孙坚,孙坚气愤地对董卓的特使李傕说:“今不夷汝三族,悬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。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死不瞑目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三个臭皮匠,赛过诸葛亮
神采焕发 《宋史·赵孟頫传》:“孟頫才气英迈,神采焕发,如神仙中人。”
文质彬彬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连理枝 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”
漠不相关 清·严复《有如三保》:“而洙泗之间,弦歌自若,一若漠不相关也者。”
前生注定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这首《西江月》词,大抵说人的婚姻,乃前生注定,非人力可以勉强。”
赦不妄下 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刘后主传》:“故亮时,军旅属兴,赦不妄下也。”
倚天拔地 清·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七:“至杜陵,负其倚天拔地之材,更欲驾《风》、《骚》而上之,则有所不能。”
拿贼拿赃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常言道: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,又不曾走了马脚,漏了风声……我老孙就有本事拿住他,也不好定个罪名。”
研桑心计 汉·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研桑心计于无垠。”
口齿伶俐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三十三回:“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,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,恨不得也身亡命殒。”
扶东倒西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31卷:“张魏公才极短,虽大义极分明而不全晓事,扶得东边,倒了西边;知得这里,忘了那里。”
水火不辞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兵既整齐,王可试下观之,唯王所欲用之,虽赴水火犹可也。”
蓬头历齿 战国 楚 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其妻蓬头挛耳,齞唇历齿。”
斗艳争芳 《白雪遗音·玉蜻蜓·游庵》:“斗艳争芳惟粉黛,当年大小慕乔公。”
知幾其神 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子曰:‘知幾其神乎。’”
是非之心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
桑户蓬枢 明·梁辰鱼《浣纱记·遣求》:“假如原宪是个善士,桑户蓬枢,颜渊是一个好人,箪食瓢饮。”
德胜头回
擗踊哀号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王冕擗踊哀号,哭得那邻舍之人,无不落泪。”
低首俯心 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一卷:“余以为八家、少陵复生,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,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。”
三千珠履 西汉·司马迁《春申君列传》:“春申君客三千余人,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,赵使大惭。”
张眉努眼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卷四四:“而今人所以知于人者,都是两边作得来,张眉努眼,大惊小怪。”
以文害辞 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故说《诗》者,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以意逆志,是为得之。”朱熹集注:“文,字也。辞,语也……言说《诗》之法,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,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。”
秀而不实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罕》:“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实者有矣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