羞与为伍的成语故事


羞与为伍

拼音xiū yǔ wéi wǔ

基本解释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耻的事。形容蔑视对方;不愿意同行或同列。伍:在一起;作同伴。

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党锢列传》:“逮桓灵之间,主荒政谬,国命委于阉寺,士子羞与为伍。”


羞与为伍的典故

秦末汉初时,由于汉王刘邦能够招贤纳士,广罗人才,所以许多有本领的谋士、大将纷纷投在他的门下。在这些人才中,韩信是一个突出的人物,曾被萧何称为“国士无双”的难得之将才。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,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,为后来西汉王朝的建立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由于韩信功高势大,引起了不少人的妒嫉,也引起了刘邦的不安。汉朝建立不久,有人向刘邦报告,说韩信想谋反,刘邦用计逮捕了他,后因查无实据,才放了他。

韩信虽然被释放并封为淮阴侯,但心中总是闷闷不乐。他始终认为自己功劳大,本领高,对其他一些大臣和将领都看不上,便经常告病不上朝。他眼见周勃、樊哙、灌婴等人人前一套,人后一套,更是不愿意和他们一块儿上朝。

有一次,韩信从樊哙的门口经过,樊哙很殷勤地把他请到家里,很客气地说:“大王肯光临敝舍,臣下我感到十分荣幸。”韩信本来就瞧不起樊哙,现在见樊哙虚情假义地来这一套,越觉讨嫌,坐了一会儿,就告辞了。樊哙跪着把韩信送走。韩信一出大门,笑了笑说:“我真丢人,这一辈子竟然同樊哙这样的人在一起共事!”

“羞与哙伍”即以和樊哙这样的人在一起共事感到羞耻,据此,人们引伸出“羞与为伍”这句成语,表示耻于同自己所轻视的人在一起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羞与为伍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天经地义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
空空荡荡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121章:“屋子里空空荡荡,冷冷清清。”
花言巧语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0卷:“巧言,即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通风讨信 明·沈鲸《双珠记·京邸叙亲》:“宫城中不比民家,虽皇后贵妃,难与父母往来,况宫女禁闭在内,谁能通风讨信。”
蝇头蜗角 宋 赵师侠《水调歌头》:“蝇头蜗角微利,争较一毫芒。”宋 刘清夫《玉楼春》词:“蝇头蜗角都休竞。万古豪华同一尽。”
一言半辞 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,天下莫不闻。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!”
弃文就武 元 无名氏《九世同居》第一折:“吾闻诗礼传家,此子弃文就武,亦各言其志也,曾读《武经七书》么?”
高风劲节 明·邵璨《香囊记·潜回》:“那饮药谯玄,纳肝弘演,高风劲节真堪羡,沧溟波浪能几枯,岁寒松柏何曾变。”
助天为虐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年》:“死在朝夕,无助天为虐。”
不虞之隙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既亲密,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,求全之毁。这日不知为何,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。”
优孟衣冠 明 郑仲夔《耳新 立言》:“夫优孟衣冠,徒刻画于形似,终逊真神耳。”
金刚眼睛 宋·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法》:“看诗须着金刚眼睛,庶不眩于旁门小法。”
苦海无边 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59卷:“适见道人题壁云:‘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’说得极好。”
露纂雪钞 郑逸梅《陈瘦愚编年词选》序:“露纂雪钞,累累成帙。”
股肱心膂 《尚书·君乐》:“今命尔予翼,作股肱心膂。”
憋气窝火
万古常新 徐迟《井冈山记》:“你是一座革命的丰碑,屹立于宇宙间,万古常新!”
束马县车
岁时伏腊 《旧唐书 张九龄传》:“又以其弟九章,九皋为岭南道刺史,令岁时伏腊,皆得宁觐。”
乐事劝功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无旷土,无游民,食节事时,民咸安其居,乐事劝功。”
旋复回皇 汉·马融《长笛赋》:“泛缆溥漠,浩浩洋洋,长远广引,旋复回皇。”
梦寐不忘 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》第17节:“吾知我必有复与诸君握手戮力以成就我辈所梦寐不忘,一日大事之日,吾以是自信,吾以是自慰。”
韬曜含光 明·何景明《七述》:“出则施声教,款遐荒,臻盛美,流休详;处则韫椟深藏,韬曜含光。”
狧穅及米
变色之言 《汉书 匡衡传》:“朝有变色之言,则下有争斗之患。